和合之道 善治密钥
文章字数:3622
本报记者 汪瑛 肖云
“近期我参加了几次社区的宣讲会,认识到邻居的重要性,我两户发生矛盾多年,给社区带来了许多麻烦,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对不起。”谷志军站起身说。
“这些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其实谁吃点亏、谁占点便宜都无所谓,邻居更要紧。”师景龙也赶忙回应。
近日,洛南县四皓街道“党建引领 邻里守望 和合共治”党建主题观摩会上,因桩基纠纷积怨已久的白川社区两位村民——谷志军和师景龙最终放下成见,握手言和,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3年前,谷志军在修建房屋时,因桩基问题和邻居师景龙起了争议,师景龙认为谷志军侵占了自家的地界,而谷志军却觉得师景龙在有意为难自己,时间一久,双方矛盾激化,甚至恶语相加、拳脚相向。社区干部多次出面调解,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且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今年8月,四皓街道宣讲小分队深入白川社区,在大伙儿经常乘凉的大柳树下,多次开展孝德文化宣讲。听着三尺巷、罗威饲犊等感人故事,不少人陷入沉思,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我们趁热打铁,又对他俩进行了劝解。”白川社区党支部书记白鹤灵发觉,在一次又一次的调解中,谷志军和师景龙的态度渐渐有了好转,直到出现开头那一幕。
从睦邻议事的板凳会,到人民调解工作室、“三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四皓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构建邻里守望、和合共建的美好氛围,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基层治理路子,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具象。在当地人看来,这种幸福感不仅来自优越的地理位置、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特色鲜明的山水风韵、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治理之道。
以“理”服人 开展政策宣讲
“遇到事情,我占理不饶人,或者我不占理也要强争三分理,这样行不行?我以强势的方式恐吓对方,他害怕退让了,我们的纠纷就真的解决了吗?”
“占不占理,法律说了算,不能做违法的事,更不能强迫别人做违法的事。”
9月16日,四皓街道政法委员苏荣军在营房村召开院落会,以情景小剧的形式向群众生动讲解了在遇到纠纷时,一定要依法行事,切勿意气用事。
四皓街道位于洛南县城西南7.5公里处,辖7个社区13个村,共有18149户72226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引发了不少与征迁、宅基地相关的纠纷,基层治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四皓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发现,其实很多纠纷皆因小事而起,因未得到及时处理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酿成恶性事件,而根源仅为“争那一口气”。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必须引起重视,首要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坚持自治为基、德治为先,法治为本。”李强说,街道党工委组建了一支由包片领导、包片主任、包村干部组成的宣讲小分队,从8月份开始,每周深入各村(社区)集中开展“党建引领邻里守望 和合共治”党建系列宣讲活动,通过召开院落会、板凳会、树下谈心会,宣讲传统孝道故事、身边人的身边事、常见的邻里纠纷案件等,涵盖孝德思想、惠农政策、党的理论、法律法规等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以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群众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动力。
“我们每周至少进村或社区宣讲2次,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让宣讲知识在群众中真正入脑入心。”四皓街道组织干部白梦霄说。
以“邻”为桥 织密治理网络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今年以来,四皓街道在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建立了贯通一体的“党工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邻长(楼长)”五级治理体系,推选德高望重的村(居)民代表为邻长,每个邻长联系10户左右家庭,形成了一个个小微“邻里圈”。
眼下,随着邻长联点到户,一批基层治理难题逐步破解。四皓街道阳光庭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姚望对此深有体会。
阳光庭园社区是一个由易地移民搬迁户为主的新型城市社区,辖4个小区,入住8026户3.6万余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6个镇229个村,人员结构复杂,社区管理难度大。
如何改善各个小区的居住环境,营造互帮互助的小区氛围,这是一道横亘在阳光庭园社区的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是一项深入社会神经末梢的工程。这样细致而全面的工作既需要发动群众参与,也需要找到主心骨,聚焦党建引领。五级治理体系,在阳光庭院社区有了新的尝试。
根据实际情况,该社区成立以离退休党员为主的小区党支部,推荐小区有号召力的党员担任党支部委员,同步选优配强单元楼楼长,建设一支覆盖“网格长(党支部书记)—支委(片长)—楼栋长—单元长(代表)”的骨干队伍,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有了完善的组织架构,阳光庭院社区的居民代表活跃起来了,在小区治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62岁的李银绳是居住在景和园小区的一名老党员,他为人热情,善于沟通,被推选为9号楼的楼长,帮邻居解决了不少棘手事。“楼上有一户80岁的独居老人,我害怕她出门不方便,每天都上楼看望一下,看她吃饭了没,身体怎么样,缺啥东西不。”李银绳说,还有一次,203的住户向他反映楼上存在漏水问题,经他出面调解,楼上住户由最初的不配合到主动维修漏水点,平息了一场可能的争端。
如今,有了楼长后,上传下达渠道更畅了,邻里关系也愈加亲近,“陌生人社会”逐步向“熟人社会”回归,这是阳光庭院社区最真实的写照。“社区已经成了一个互帮互助、自治程度高的大家庭,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有个矛盾啥的在小区内都化解了,我这个社区党支部书记往往是事后才听说。”姚望笑着说。
以“诺”为责 办好民生实事
7月的一场暴雨使营房村的主干道——永胡路受损严重。“沿线断断续续被水吹了十几个豁口,涉及4个村民小组、400多人的生产出行问题,还影响到了邻村。”营房村监委会主任董来生说,水灾发生的第二天,村上就组织人员进行排查,四皓街道还提供了水泥、砂石等物资,不到一个月,水毁道路全部修好,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今年,四皓街道开展“一年十件实事”承诺活动。党员干部根据民情走访、平安夜访、巩固衔接动态监测遍访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收集其反映的困难、问题及异常情况,记录在民情走访工作簿上,并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四皓街道还向群众发放了便民服务卡,将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政策及经办流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卡片上,包含“四办两站一中心一大队”、卫生院、电管站、派出所等相关人员联系方式,让居民遇到困难可随时拨打电话求助,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办事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党员干部在发放卡片的过程中,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辖区内生活困难等重点人群的信息进行摸排梳理,进而更好地掌握了民情民需。
在兑现承诺事项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响应,志愿者踊跃参与,卫生整治有死角、道路出行不畅、网络不稳定等群众反映问题逐一得到了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各村(社区)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发挥“片长”“邻长”熟悉情况、帮扶方便的优势,通过“走、看、听、问、帮”,实现防汛响应、化解矛盾、互帮互助;组建邻里志愿服务队,鼓励群众“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坚持每月走访一次低保五保户、重病重残户、监测户、空巢老人户、留守儿童户、烈属军属户等重点户和特殊群体户,每月为其帮办一件实事。
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中必须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民生小事,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体发力 提升治理质效
在四皓派出所调解室外,“和合”二字格外显眼。工作人员解释,前一个“和”有和气、和谐之意,后一个“合”则是合作之意。
前不久,就在这个调解室,四皓派出所会同辖区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及村干部,成功调解了一起长达五六年的邻里纠纷。据四皓派出所所长孟文锋介绍,2016年,辖区村民赵某建房后,致使后面住户吕某的出行路仅余2米宽,车辆无法进出,吕某为此起诉到法院,法院认定赵某的桩基地合法,不予审理。吕某不服,多次上访未果,邻里关系持续恶化。
直到今年3月,在四晧街道的协调下,民警、司法人员、律师、村干部全部到场,从情、法、理的角度全面剖析,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赵某让出其房屋旁边1米宽的地方,使吕某的车辆能正常通行,并由吕某补偿赵某5000元,同时村上也向赵某担保,今后遇到拆迁等情况时,保证不影响其宅基地面积。
“这种联动工作模式,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有效提高了调解工作效率。”孟文锋说。
基层共治从打破隔阂开始,有事您说话,有事大家办。针对辖区重点项目多、城乡差异大、疑难复杂矛盾突出的特点,四皓街道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基层司法资源,探索建立“三所(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一庭(法庭)一中心(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形成联调共治合力,改变了被动警务、单打独斗、坐等调停的局面。
在党建引领下,四皓街道正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邻里守望、和合共建”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群众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正是对这一探索的最好回应。
“近期我参加了几次社区的宣讲会,认识到邻居的重要性,我两户发生矛盾多年,给社区带来了许多麻烦,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对不起。”谷志军站起身说。
“这些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其实谁吃点亏、谁占点便宜都无所谓,邻居更要紧。”师景龙也赶忙回应。
近日,洛南县四皓街道“党建引领 邻里守望 和合共治”党建主题观摩会上,因桩基纠纷积怨已久的白川社区两位村民——谷志军和师景龙最终放下成见,握手言和,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3年前,谷志军在修建房屋时,因桩基问题和邻居师景龙起了争议,师景龙认为谷志军侵占了自家的地界,而谷志军却觉得师景龙在有意为难自己,时间一久,双方矛盾激化,甚至恶语相加、拳脚相向。社区干部多次出面调解,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且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今年8月,四皓街道宣讲小分队深入白川社区,在大伙儿经常乘凉的大柳树下,多次开展孝德文化宣讲。听着三尺巷、罗威饲犊等感人故事,不少人陷入沉思,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我们趁热打铁,又对他俩进行了劝解。”白川社区党支部书记白鹤灵发觉,在一次又一次的调解中,谷志军和师景龙的态度渐渐有了好转,直到出现开头那一幕。
从睦邻议事的板凳会,到人民调解工作室、“三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四皓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构建邻里守望、和合共建的美好氛围,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基层治理路子,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具象。在当地人看来,这种幸福感不仅来自优越的地理位置、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特色鲜明的山水风韵、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治理之道。
以“理”服人 开展政策宣讲
“遇到事情,我占理不饶人,或者我不占理也要强争三分理,这样行不行?我以强势的方式恐吓对方,他害怕退让了,我们的纠纷就真的解决了吗?”
“占不占理,法律说了算,不能做违法的事,更不能强迫别人做违法的事。”
9月16日,四皓街道政法委员苏荣军在营房村召开院落会,以情景小剧的形式向群众生动讲解了在遇到纠纷时,一定要依法行事,切勿意气用事。
四皓街道位于洛南县城西南7.5公里处,辖7个社区13个村,共有18149户72226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引发了不少与征迁、宅基地相关的纠纷,基层治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四皓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发现,其实很多纠纷皆因小事而起,因未得到及时处理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酿成恶性事件,而根源仅为“争那一口气”。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必须引起重视,首要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坚持自治为基、德治为先,法治为本。”李强说,街道党工委组建了一支由包片领导、包片主任、包村干部组成的宣讲小分队,从8月份开始,每周深入各村(社区)集中开展“党建引领邻里守望 和合共治”党建系列宣讲活动,通过召开院落会、板凳会、树下谈心会,宣讲传统孝道故事、身边人的身边事、常见的邻里纠纷案件等,涵盖孝德思想、惠农政策、党的理论、法律法规等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以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群众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动力。
“我们每周至少进村或社区宣讲2次,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让宣讲知识在群众中真正入脑入心。”四皓街道组织干部白梦霄说。
以“邻”为桥 织密治理网络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今年以来,四皓街道在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建立了贯通一体的“党工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邻长(楼长)”五级治理体系,推选德高望重的村(居)民代表为邻长,每个邻长联系10户左右家庭,形成了一个个小微“邻里圈”。
眼下,随着邻长联点到户,一批基层治理难题逐步破解。四皓街道阳光庭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姚望对此深有体会。
阳光庭园社区是一个由易地移民搬迁户为主的新型城市社区,辖4个小区,入住8026户3.6万余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6个镇229个村,人员结构复杂,社区管理难度大。
如何改善各个小区的居住环境,营造互帮互助的小区氛围,这是一道横亘在阳光庭园社区的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是一项深入社会神经末梢的工程。这样细致而全面的工作既需要发动群众参与,也需要找到主心骨,聚焦党建引领。五级治理体系,在阳光庭院社区有了新的尝试。
根据实际情况,该社区成立以离退休党员为主的小区党支部,推荐小区有号召力的党员担任党支部委员,同步选优配强单元楼楼长,建设一支覆盖“网格长(党支部书记)—支委(片长)—楼栋长—单元长(代表)”的骨干队伍,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有了完善的组织架构,阳光庭院社区的居民代表活跃起来了,在小区治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62岁的李银绳是居住在景和园小区的一名老党员,他为人热情,善于沟通,被推选为9号楼的楼长,帮邻居解决了不少棘手事。“楼上有一户80岁的独居老人,我害怕她出门不方便,每天都上楼看望一下,看她吃饭了没,身体怎么样,缺啥东西不。”李银绳说,还有一次,203的住户向他反映楼上存在漏水问题,经他出面调解,楼上住户由最初的不配合到主动维修漏水点,平息了一场可能的争端。
如今,有了楼长后,上传下达渠道更畅了,邻里关系也愈加亲近,“陌生人社会”逐步向“熟人社会”回归,这是阳光庭院社区最真实的写照。“社区已经成了一个互帮互助、自治程度高的大家庭,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有个矛盾啥的在小区内都化解了,我这个社区党支部书记往往是事后才听说。”姚望笑着说。
以“诺”为责 办好民生实事
7月的一场暴雨使营房村的主干道——永胡路受损严重。“沿线断断续续被水吹了十几个豁口,涉及4个村民小组、400多人的生产出行问题,还影响到了邻村。”营房村监委会主任董来生说,水灾发生的第二天,村上就组织人员进行排查,四皓街道还提供了水泥、砂石等物资,不到一个月,水毁道路全部修好,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今年,四皓街道开展“一年十件实事”承诺活动。党员干部根据民情走访、平安夜访、巩固衔接动态监测遍访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收集其反映的困难、问题及异常情况,记录在民情走访工作簿上,并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四皓街道还向群众发放了便民服务卡,将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政策及经办流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卡片上,包含“四办两站一中心一大队”、卫生院、电管站、派出所等相关人员联系方式,让居民遇到困难可随时拨打电话求助,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办事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党员干部在发放卡片的过程中,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辖区内生活困难等重点人群的信息进行摸排梳理,进而更好地掌握了民情民需。
在兑现承诺事项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响应,志愿者踊跃参与,卫生整治有死角、道路出行不畅、网络不稳定等群众反映问题逐一得到了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各村(社区)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发挥“片长”“邻长”熟悉情况、帮扶方便的优势,通过“走、看、听、问、帮”,实现防汛响应、化解矛盾、互帮互助;组建邻里志愿服务队,鼓励群众“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坚持每月走访一次低保五保户、重病重残户、监测户、空巢老人户、留守儿童户、烈属军属户等重点户和特殊群体户,每月为其帮办一件实事。
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中必须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民生小事,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体发力 提升治理质效
在四皓派出所调解室外,“和合”二字格外显眼。工作人员解释,前一个“和”有和气、和谐之意,后一个“合”则是合作之意。
前不久,就在这个调解室,四皓派出所会同辖区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及村干部,成功调解了一起长达五六年的邻里纠纷。据四皓派出所所长孟文锋介绍,2016年,辖区村民赵某建房后,致使后面住户吕某的出行路仅余2米宽,车辆无法进出,吕某为此起诉到法院,法院认定赵某的桩基地合法,不予审理。吕某不服,多次上访未果,邻里关系持续恶化。
直到今年3月,在四晧街道的协调下,民警、司法人员、律师、村干部全部到场,从情、法、理的角度全面剖析,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赵某让出其房屋旁边1米宽的地方,使吕某的车辆能正常通行,并由吕某补偿赵某5000元,同时村上也向赵某担保,今后遇到拆迁等情况时,保证不影响其宅基地面积。
“这种联动工作模式,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有效提高了调解工作效率。”孟文锋说。
基层共治从打破隔阂开始,有事您说话,有事大家办。针对辖区重点项目多、城乡差异大、疑难复杂矛盾突出的特点,四皓街道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基层司法资源,探索建立“三所(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一庭(法庭)一中心(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形成联调共治合力,改变了被动警务、单打独斗、坐等调停的局面。
在党建引领下,四皓街道正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邻里守望、和合共建”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群众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正是对这一探索的最好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