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896
本报讯 (通讯员 樊利仁 张少杰)今年以来,丹凤县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突出抓示范、兴产业、强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目前4个省级示范村和12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丹凤县选优建强村级“头雁”队伍,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开展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专题培训,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丹凤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强化粮食产供销全链条监管,常态化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排查整治,粮食总面积27.23万亩,总产5.59万吨,在示范村新建食用菌示范基地7个、葡萄基地400亩,种植中药材4万亩,盘活生猪养殖场3个。
丹凤县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峦庄镇街坊村依托天麻良种示范园,突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和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天麻小镇功能建设,加快天麻全产业链发展,在峦庄、寺坪等镇建成天麻基地30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天麻种植1.5万亩,逐步形成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带动256户就业增收。位于竹林关镇高速路出口的王塬村是省级示范村,这里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王塬村有食用菌大棚68个,年产香菇20吨,建起了千亩红仁核桃园,村上还开设传统手工挂面、竹编、木工、酿醋等手工艺作坊,建成传统作坊4个、电商中心1个、康养馆1处,形成“三园四坊一中心一馆”产业格局,带动116户群众年均增收1.1万元。
全县聚焦农村环境提升工作,积极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生态修复、文化注入和商业培育,投入2530万元用于示范村实施小型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投入3000万元用于推进村庄整流域、整片区整治提升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200座,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产业、生活、人文“五美”乡村,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丹凤县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示范村始终坚持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新风尚。
丹凤县选优建强村级“头雁”队伍,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开展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专题培训,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丹凤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强化粮食产供销全链条监管,常态化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排查整治,粮食总面积27.23万亩,总产5.59万吨,在示范村新建食用菌示范基地7个、葡萄基地400亩,种植中药材4万亩,盘活生猪养殖场3个。
丹凤县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峦庄镇街坊村依托天麻良种示范园,突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和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天麻小镇功能建设,加快天麻全产业链发展,在峦庄、寺坪等镇建成天麻基地30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天麻种植1.5万亩,逐步形成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带动256户就业增收。位于竹林关镇高速路出口的王塬村是省级示范村,这里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王塬村有食用菌大棚68个,年产香菇20吨,建起了千亩红仁核桃园,村上还开设传统手工挂面、竹编、木工、酿醋等手工艺作坊,建成传统作坊4个、电商中心1个、康养馆1处,形成“三园四坊一中心一馆”产业格局,带动116户群众年均增收1.1万元。
全县聚焦农村环境提升工作,积极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生态修复、文化注入和商业培育,投入2530万元用于示范村实施小型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投入3000万元用于推进村庄整流域、整片区整治提升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200座,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产业、生活、人文“五美”乡村,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丹凤县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示范村始终坚持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