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孤独症:重新认识“来自星星的孩子”
文章字数:795
  一、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语沟通技能受损,同时伴有一定的行为障碍和智能障碍。
  二、孤独症的早期信号
  1.0—12月预警迹象
  ①哺乳期缺乏眼神凝视:正常婴儿2月龄出现社会性微笑,4月龄能持续眼神交流;
  ②对呼唤名字无反应(需排除听力障碍);
  ③身体僵硬或过度松软,抗拒拥抱姿势;
  ④6月龄后仍未出现咿呀学语。
  2.12—24个月关键观察点
  ①缺乏“联合注意”行为:不会用手指物分享兴趣(如展示玩具);
  ②模仿能力缺失:不模仿拍手、躲猫猫等简单游戏;
  ③语言发育显著延迟:18月龄无有意义单词;
  ④异常感觉反应:对特定声音/质地过度敏感或钝感。
  3.2—3岁特征性表现
  社交差异:
  ①难以发起/维持同伴游戏;
  ②无法理解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③偏好物品互动而非人际互动。
  行为特征:
  ①刻板重复动作(转圈、摆手等);
  ②强迫性排列物品;
  ③对日常程序改变产生强烈焦虑。
  三、孤独症鉴别
  1.语言发育迟缓:这一类儿童虽表达落后,但会通过手势、表情主动沟通;而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交互动质的缺陷,如回避眼神、缺乏分享行为;
  2.听力障碍: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排除,此类患儿虽对声音反应弱,但社交意愿正常;
  3.智力障碍: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落后,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在某些领域(如机械记忆)能力突出;
  4.儿童期社交焦虑:患儿因紧张回避社交,但能理解社交规则,与自闭症儿童先天缺乏社交动机有本质区别。
  此外,需注意与Rett综合征(特定基因突变)、选择性缄默症(特定场合缄默)等鉴别。
  四、干预的最佳时期
  8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
  五、疑似或确诊孤独症怎么办
  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和教育。家长要选择医院或者专业机构,让孩子接受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
  (商洛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