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改革潮涌逐浪高
——五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5432
    全市“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现场会在镇安召开

    “小木耳,大产业”背后的改革红利(图为柞水金米现代农业园)

    “商洛蓝”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商州区莲湖公园)

    丹凤县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典型单位(图为棣花许家塬千亩葡萄基地)

  熊德海
  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近两年,我市连续评选出30个优秀改革创新项目,一桩桩来自工作一线的鲜活经验,一个个聚力改革创新的生动典型,全市10多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关注改革、支持改革、深化改革的极大热情。
  五年来,我市紧扣改革主线,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商洛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经过五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创新画卷展现在商洛大地。
  紧盯对标方向 标注“商洛改革高度”
  中央有部署,上级有要求,商洛有行动。五年来,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面对“两场战役”都要打赢的使命召唤,我市坚持把改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政治定力,主动对标对表,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各级干部的改革精神在轰轰烈烈的发展中得到生动体现。
  政治上对标。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和“首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有机结合,做到一体学习、一体落实,融会贯通转化为推动商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在商洛落地生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五年来,市委深改委共召开会议28次,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深改委会议46次。
  责任上对标。领导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少数”。我市建立重大改革事项决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机制,形成了市委书记倾力抓全盘、市级领导领衔抓推进、牵头单位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带动各级各部门实施了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项目。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衔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等重大改革任务,其他成员共领衔改革任务85项,推动各项改革开花结果。
  行动上对标。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过程化跟踪,制定要点、突出重点、注重试点,累计完成639项改革任务,220多个改革项目取得重点突破。调度推进国家级改革试点18项、省级改革试点17项,全力把试点做出示范,唱响改革好声音。五年来,累计在省级以上媒体刊载改革经验信息930篇(条),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叫得响的典型创新做法,营造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聚焦重点难点 跑出“商洛改革速度”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五年来,我市始终直面改革重点难点,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破解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跑出了“商洛改革加速度”。
  产业升级是推动发展的支撑点。我市围绕绿色循环发展,出台《商洛市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十条措施》,着力打造“3+N”绿色产业体系和17个重点产业链,形成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圈。2021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4万户、“五上”企业159家,生产总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7%和11.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产值增长24%。我市荣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称号,商南县茶叶、猕猴桃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丹凤县被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第一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山阳县户家塬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设立西安——商洛“飞地研究院”,组建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35个、技术研发中心5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成功孵化出全市首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企业——陕西汉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揭榜挂帅”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43家、科技型企业387家,创新科技成果200多项,转化率达82%,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国企改革是撬动发展的必答题。我市制定了《商洛市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严控过剩行业投资42条措施等,构建起“1+3+N”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新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26家、规上企业31家,新发展省级“三星梯队”企业42家,盘龙制药开创本土企业成功上市的先河,市交投公司对市造纸厂和肉联厂实施整体托管,市运输公司、市公共汽车公司兼并重组工作进展顺利。
  脱贫振兴是联动发展的重头戏。我市积极探索推行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创”产业扶贫新模式,“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如期顺利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完善“1+9”防返贫长效机制,推行“五强化五确保”,建立“两个台账”“两张清单”,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帮扶,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丹凤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经验作为地方典型被《中国脱贫攻坚精神》收录。山阳县建成大数据防返贫监测平台,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商南县“4433”经验模式被国家发改委《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收录并在全国推广。镇安县探索实施的“三五”后续帮扶工作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印发全国推广。商州区易地搬迁经验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我市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发展集体经济4种类型11种模式,逐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X+农户”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市701个脱贫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136个村集体组织实现经营收益,98个镇办、1271个村(社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丹凤县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其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回应群众关切 提升“商洛改革温度”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生态环境等问题是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五年来,我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推出一批回应百姓诉求、直指堵点痛点的民生改革举措,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教育医疗更加优质有效。五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素质教育、学校安全标准化“三项试点”改革,取消普通高中自主招生,从根本上消除了“择校热”、缓解了大班额问题。全面实施“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实施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政策,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5.07万人,做到了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全市569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出台作业管理相关细则和作业校内公示制度,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深化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实现市内中小学网上招录。建立了由50名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健康商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推行以二代居民身份证、院内就诊卡、居民健康卡为核心的“一卡通”实名制就诊服务模式,全市共成立65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65.2%。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按病种、按项目、按人头、按床日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实行阶梯式、差异化的报销政策,全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9%、98.3%、98.2%。
  文化就业更加惠民稳实。五年来,我市全力推进“两中心一平台”(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平台)建设,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76个。创作推出一批文化精品,纪录片《商於古道》、花鼓戏《情怀》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商洛荣获“陕西正能量”城市,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五年来,我市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强化政策落实、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培训实效、优化公共服务、开展援企稳岗、加强就业援助等举措,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5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7.9万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9.5%。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居。五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修编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了“1+8+8”规划体系。成立了市秦岭生态保护委员会,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将每年4月20日确定为“商洛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及时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活动,形成了立体化生态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制度,建立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工作机制及“5354”协同联动机制,零容忍打击秦岭“五乱”及破坏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56%,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8年全省第一,连续5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我市被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称号,入选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全省首批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市。柞水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商南、山阳被授予“全省生态建设强县”。
  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顺畅。五年来,我市聚焦行政审批服务、基层治理等群众和企业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推出居住薄等“微改革”事项400多项,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强化并联审批,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对承接事项审批流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优化再造,打造高效集约全新的审批服务流程,市、县两级累计划转事项2133项,划转率位居全省前列,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5%以上,实现了划得准、接得住、办得好。通过信息共享、业务集成、全程代办等方式,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制定主题套餐765项,办件量超过11.9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9%。在镇安县试点、全市推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起了以片区为单元、以片长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治理模式,被《人民日报》《法治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刊载报道,被评为全省优秀改革案例。建立“1+N+1”多元解纷机制,探索诉源治理改革等新路径,商州区打造出公益诉讼“替代性”生态修复新模式。推行“最多访一次”制度改革,法治信访、责任信访、阳光信访三大品牌建设保持全省领先。
  优化政治生态 彰显“商洛改革厚度”
  永葆政治本色,永葆生机活力,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坚强领导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所在。五年来,我市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进制度治党、民主治党,营造了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深化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实行县区委书记领办基层党建实事硬事机制,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的做法被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实施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开展以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建三带”活动,带动10.7万户群众稳定增收。设立基层田间院落、生产车间、学校班组、医院科室“四个流动课堂”,推行“五学联动”“三重三亮”“三访三问”等特色做法。出台激励担当作为27条措施、加强高素质专业化15条措施、闭环责任链条实施办法等,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大战大考中发现考察干部,树立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创新推行“3+2+5”工作模式,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实行党委(党组)、党委(党组)书记、班子成员“三级责任清单”,严格实行“一案三查”“一责双问”。设置市、县两级派驻机构92家、两级巡察组26个,
  开展10轮常规巡察、4轮专项机动巡察,强化了巡察利剑作用。探索“9+N”监督模式,推行“清单化+单元制”和室组、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处理党员及监察对象7321人,监督效能持续提升。
  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出台了《商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等15个实施细则,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强市工程,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南京等地和市内重点镇挂职锻炼,分级分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实施“归雁计划”,动员引导1047名“归雁”返乡创业或担任村(社区)干部。组织76支人才服务团,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178人次、服务企业163家,我市人才服务团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被《中国人才报》报道。
  深化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制度化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出台了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四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市政协在全省首个试点推行“政协委员活动日”活动,建立市经济协作联谊会、各界爱心济困协会等,聚力搭建联谊、爱心、合作、服务、智慧、协商“六大平台”。健全党外知识分子联系工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洛将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立足市情实际,弘扬改革精神,注重先行先试,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大胆破壁垒、闯新路,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改革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