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县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杨鑫 李少虎
文章字数:1733
柞水金米村产业兴旺、风景如画。

“小木耳,大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印证。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朱家湾
“秦岭四宝”之羚牛(马仁照 摄)

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牛背梁杜鹃花

  “十几年前,我们经常上山砍柴、挖药,增加家里的收入。但现在不一样了,谁要是敢破坏树木,我第一个不答应。”4月18日,正在巡山的程光银坚定地说。
  程光银是柞水县乾佑街办仁和社区的一名护林员。一双胶鞋、一把砍刀、一个黄绿色挎包,背后印着“生态卫士”四个大字的一身橙色衣服,还有一只红袖套,就是程光银巡山护林时的行装。
  防火、防盗伐、处理病虫树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这些是程光银的日常工作。“每次巡山,我至少要走两三万步。有时去比较远的山沟,早上8点出发,下午5点才能回来。”程光银每天都在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总书记都说咱的山水好,而且我还拿了工资,我一定会坚守职责,绝不让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程光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守好了子孙们的钱袋子。
  在柞水,像程光银这样的生态护林员,一共有1596名。他们的脚步遍布柞水的沟沟岔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秦岭生态卫士的职责使命。
  生态护林员巡山护山守山只是柞水县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
  近年来,柞水县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时刻牢记“秦岭之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加大秦岭保护力度。
  “县上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权重调高到15.6%,对部门镇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柞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珊介绍。
  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柞水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回头看及小水电整治、农家乐整治、尾矿库治理、硫铁矿治理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万亩、造林绿化17.5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去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4%,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3.89%。”柞水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汪刚介绍,特别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取得阶段性成果,设置标牌10个,埋设实体界桩153个,设置电子界桩1263个,网格化信息化环境监管平台实现镇办全覆盖。
  同时,柞水县坚持“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挖事”的原则,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大排查整治大清零行动、“五乱”问题联合执法等系列行动,2021年以来对涉秦岭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行政立案82起,行政处罚1079.65万元;公安系统累计查处“五乱”问题刑事案件19起24人,行政案件58件58人,罚款82.16万元,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人;县纪委监委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问题线索27件,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71人,通报曝光生态环保领域典型案件8起23人,发出生态环保领域监察建议书3份。《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台账》列入涉及柞水县的147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省监管平台下发柞水县图斑149个,85个图斑被判定为合规图斑,64个问题图斑已整改到位并销号,问题图斑全部清零。
  通过一系列措施,柞水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88%,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5万个以上,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天然氧吧”。“商洛市柞水县聚焦木耳优势打造首位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经典案例,柞水县获得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覆盖、常态监管、长效管理,柞水县坚持将顶层制度设计、定期安排部署和动态巡查监管有机结合,健全完善河长制、路长制、田长制、网格长制、大气联防联控等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专项考核办法、问责办法、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及时修编了《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从项目准入到监督管理、再到责任追究的全方位制度体系,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迈入法治化轨道,实现了常态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