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越来越远的故乡
—— 读周瑄璞《回大周记》
文章字数:1700
  刘立勤
  疫情过后的春节是喧嚣的,疯狂的,也是报复性的,华光溢彩灯光璀璨,笙歌燕舞推杯换盏,大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意味,小城的春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春节都要奢华而热闹。而我呢,内心好像比任何时候都要安宁平和,购买了一摞书,找来几本杂志,待在自家狭小的客厅里,抱着一个电暖宝静静地读书。
  《回大周记》就是我春节读得最好的一本书。
  作者周瑄璞是被誉为中间代实力派作家,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她的长篇小说《多湾》讲述了中原大地章氏家族几十年的家族史,被评论家称之为70年代作家的“尊严之作”,被誉为女版《白鹿原》,广受好评。《回大周记》是她新近创作的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两千多人的村庄——河南省临颍县大周村的由来、传说与故事。她生于斯长于斯,在大周村度过了童年时光。离开四十年后重返故乡,倾听、观察与采访,亲身感受这一片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用绵密优美的语言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描绘乡村日常生活,记录乡村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化新发展。
  她重新认识与感受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纯真的乡音乡情乡愁扑面而来缠绕笔端。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农村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也可谓是革命性的,农民的希望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由过去的想吃饱,变得想吃好;由过去的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变成想做一个体面的城里人。因此,大周村的大片土地撂给两条腿有残疾的周大国耕种。周大国是村里的能人,懂经营、会算计、善学习,盖起人人羡慕的楼房,然而农民的生活依然辛劳又艰苦。“你为啥挣得那么多,吃得那么赖?”“俩孩儿。”农村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依然是农民背负着的大山。盖房,娶妻,生子,这也是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追求,也是他们显露才能光宗耀祖的事业。作者始终围绕这三个核心,忠实地记录大周村的生活,书写乡村的变迁,纤毫毕现地呈现了农村巨变背后的世态人心与乡村表情。
  家乡是展示成功人士的博物馆,家乡也是收养浪子的家园,他们都希望在乡间拥有一座房子。盖房是贯穿于本书的主要脉络,作为一个城市失败者的叔叔,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老家盖一座房子。我认为“南院情结”是最为精彩的篇章,围绕南院这个地方,写了几代人的爱恨情仇,通过描写邻居之间相互算计,书写人物独有个性特色,挖掘出农村社会的人情世故,写活了一组有个性的人物。宗理叔的善变,周洪理的精明,叔父的执拗,我们的无奈,村干部的小算盘,鞭辟入里惟妙惟肖,真羡慕嫉妒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体察描摹能力。也让我们看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人性里最本质的东西依然固守在人的骨子里,并一代代延续。
  周瑄璞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在《回大周记》这个纪实作品中,她不是简单记录再现农村的变化,而是自觉不自觉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揭示故事背后的本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周大妮是作者笔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善良、聪慧、节俭、隐忍……拥有农村良家妇女拥有的优良品质,一生辛勤劳作勉力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所有。她生病治病,让我叹息;她的去世,让我潸然泪下。她不仅仅是周大妮,是作者的亲人,也是我们乡间的亲人家人,也是更多中国农民的命运。周大国应该是每个读者都忘不了的人物,他是农村的能人,是农村的奸人,聪明勤劳狭隘自私,对他人巧取豪夺,对亲人热情仗义。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看到行政管理的缺失,字里行间呼唤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也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急迫和需要。
  让我最为难忘、最触动情怀的是叔叔这个人。在人们的羡慕之中进入城市,可惜时运不济,屡战屡败一事无成,他怀着复杂的心态很想回到村里盖一院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晚年梦想,可骨子里的自尊自卑养成了他执拗倔强的性格,他与村里人格格不入,做事处处碰壁,以至于梦想中的房子由大变小,由盖变买,由小变无,终于碰得头破血流颜面尽失。表面看这是个性使然,本质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家乡注定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窃以为,作者最后之所以记录了那么多离去的家乡亲人,是否预示着联系我们与家乡的脐带已经断裂,家乡终究会成为故乡,故乡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