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把小木耳办成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文章字数:2172
  走进秦岭深处的柞水县,木耳随处可见,地里栽的、棚里吊的,就连小小的院落也见缝插针地架着,人们正忙着摘木耳、晒木耳,一片丰收景象。
  “我们柞水的耳子好哇,总书记都给我们点赞了!”5月17日,在金米村的一座大棚里,一朵朵肥厚光亮的黑木耳,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橘红色的柔光映红了耳农们的笑脸。
  两年前的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就点赞了“小木耳、大产业”。
  两年过去了,柞水县牢记嘱托,切实将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打造成了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木耳圆了返乡梦
  提起柞水木耳,金米村是绕不开的。
  两年间,记者来金米村已有4次,但每次都有新收获,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
  再次走进这里,两山夹一川的地貌,黑白相间的沥青道路,干净整洁的民居,自信自豪的村民,特别是连片铺展的地栽木耳、木耳大棚在无人机的视角下一眼望不到头,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不同于以往,这次我们穿过村党群服务中心旁最受人关注的智能木耳大棚,径直来到新发展的六亩地木耳基地。
  “我今年种了25棚木耳,这几天正采摘第一茬,已摘了5000多斤了,估计今年春耳三茬下来能摘2万多斤。”中午12时许,太阳正烈,但田方炎仍穿梭在连绵不断的木耳晾晒架间。
  “要让下面的耳子也照上太阳,那样干得快!”田方炎一边说话,一边用手轻柔地翻动架子上的木耳,尽管汗流浃背,但丰收的喜悦胜过一切。
  几年前,田方炎还辗转于太原、西安等地打工,常年在外漂泊,一年才能见一次家人。后来听说村里要发展木耳产业,田方炎就果断返乡。当时,不用掏一分钱就能种木耳,还包回收,在大家都踌躇不定之际,田方炎最先站了出来,第一年就挣了5万元。
  “现在在政府引导下,大家都抢着种呢,今年我种的比较多,在家门口就能挣不少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田方炎激动地说。
  和田方炎一样返乡的,还有金米农家饭庄的老板王晗。
  在外漂泊的数年时光,也让王晗思乡情切,看到村里木耳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20年5月,王晗回村干起了农家乐,现在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金米村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人越来越多了。
  木耳成了致富宝
  与田方炎的25个大棚紧挨着的是邹胜全的13个大棚。
  我们远远地就听见了棚里的谈笑声:“老邹,你这耳子种得好哇,给两个儿子把房子都盖好了,就等着儿媳妇进门了吧!”“那赶紧给介绍呀,我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备好了,到时候成了给你买皮鞋!……”
  走进棚里,只见整整齐齐的吊袋上长着密密麻麻、黝黑发亮的木耳,几名村民正在一边说笑一边摘木耳。  这几天正是摘耳的高峰期,邹胜全请了12名邻居帮忙,每天给每人发80元的工资,还给管饭。
  “这是我第四年种耳子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呀,不然还不知道我家过什么紧巴日子呢!”中午的阳光正好穿过大棚照在邹胜全的身上。
  木耳种植给邹胜全家带来了幸福和收获。
  同样幸福满满的还有正在地里给木耳浇水的陈庆海。
  “今年种了地栽木耳8万袋,估计能挣4万多吧,同时我搞的电商也能挣不少呢!”陈庆海激动地说,“木耳让我们都有了稳定收入,是我们的致富宝。”
  “今年春季,我们发展木耳400万袋,其中棚栽260万袋、地栽130万袋、庭院经济10万袋,全村有150多户、650多人镶嵌在木耳产业链上。”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自信地说,一朵朵小小的木耳让金米人的生活大变样了。
  沿金米村的沥青路继续前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曹坪镇马房湾村。这里除了集中连片的木耳大棚,最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户户院子的木耳塔架。
  “村里免费提供架子和浇水设施,还给派包抓干部、技术员,我就试着在院子里种了20架、1920袋木耳,没想到不出院子就能挣钱,今年秋天我准备把屋后也种上。”在储小琴家院子里,一架架木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今年我们将塔栽种植木耳的这种庭院经济作为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劳动力增收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了房前屋后、庭院菜园等零散空地,真正让群众抬脚干活、家里就业。”曹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婷话语里透露出浓浓的为民情怀。
  哪儿有空地在哪儿种,你种我种一起种。塔栽木耳种植之风吹遍了曹坪镇的每一个角落,目前,1243户群众的“农家小院”摇身变成了“致富院”。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木耳生产基地80个、木耳大棚2519个、万袋以上木耳种植户3900多户,木耳产业带动全县1.5万户农民增收。
  木耳价值大提升
  曹坪镇建有木耳基地15个、大棚260个,年种植木耳1320万袋,是柞水县木耳核心产区。种植规模有了,如何延链补链、提升木耳产业附加值成为摆在曹坪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于是,全市第一家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村级木耳分拣厂——马房湾村木耳分拣厂应运而生。
  今年3月份,马房湾村注册了“金湾湾”商标,成功申办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正式上线了“315”全程防伪追溯码。
  “5月15日,西安新迎通商贸有限公司和我们签订了4000袋木耳订单,后天就可以完成。”吴婷高兴地说,通过筛选加工包装,我们的木耳售价提高了50%以上。
  据了解,目前,“金湾湾”牌木耳线上入驻了中国建行善融商务平台,与“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兴盛优选、嘉品云市”等电商平台签约,订单已破千单;线下开办了西安木耳专卖店,与5家便利店签订搭载销售协议,和社区团购联合打造了“蔬菜大礼包”,销量明显得到提升。虽受疫情影响,但短短4个月销售额已超30万元。同时,对外与东南亚出口贸易公司初步达成2.7万公斤优质木耳出口合作,每公斤定价100元以上,较单品发价实现翻番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