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寻 找“邵 队 长”
屈超耘
文章字数:5516
程啟文将军

1984年8月,程啟文将军与随行人员在孙家山合影。前排左四为程将军。(刘逢生 摄)

  “邵队长”是谁?
  有人说是一个姓“邵”的队长,有人说是一个年纪很轻的少年队长。
  不管是“邵”还是“少”,我从1961年就开始找他,直到1984年把他找见,这才知道,“邵”也不对“少”亦不对,他真正的姓是程。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哪!
  一
  1961年,我在“商县新志”编写办公室工作,负责“大事记”部分。彼时,丹凤县撤销,龙驹、商镇、庾家河三个公社归商县管辖。著名革命先烈王柏栋是商镇公社显神庙村人,县志的“大事记”要记载他的事迹是必然的事。从搜集的材料证实:早在1934年秋末,为策应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商洛山区,中共陕西省委派他返回故乡配合开展工作。返回后,他发现在龙驹寨北边有个叫孙家山的地方,活跃着一支红军小分队,其领导人是位叫“邵队长”的青年干部。当时龙驹寨驻守的民团团总叫张虎森,他的团副于进剿孙家山的革命根据地时被打死,张虎森正杀气腾腾地准备报复,要把小分队赶出孙家山。王柏栋了解张虎森,他既不是顽固的反共派,且为人有讲义气重承诺的一面,就从中牵线搭桥,使得“邵队长”和张团总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从而使孙家山红色根据地的工作得到十分顺利地开展。
  因为要写这一段重要史实,首先得把红军小分队的领导人搞清楚。其时,距离“邵队长”撤离孙家山已经24年,距离王柏栋牺牲也已21年之久,要知道“邵队长”的情况,只有找王柏栋的二弟王柏桢同志。这年夏天,在龙驹寨一家县办工厂,我找到了王柏桢,但对“邵队长”,他只是听其兄说过,却并没有见过面,只依稀记得,“邵队长”的名字叫邵吉。之后,我发信给有关军队单位,询问邵吉其人,回答都是“查无其人”,实在没办法了,就只好把“邵队长”定名为邵吉写进“大事记”里。
  人常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三转两不转又把我转到了丹凤县。1984年春,我被任命为县委党史办负责人,任务是征集编写党史资料,当务之急,就是要写红二十五军小分队在孙家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一事,而要写此事,又遇见“邵队长”到底是谁的问题。于是,我只得又一次去找王柏桢同志。谁知他一见我就说,几十年前他说的“邵队长”是邵吉,记错了,实际上是姓程。我问原因,他说,“文革”中湖南省军区外调人员找他,调查军区副司令员当年在孙家山开辟根据地情况,他说那人是“邵队长”邵吉,外调人员纠正不是邵而是程,从此他才知道,所谓的“邵队长”误传为邵吉,责任全在他。辞别王柏桢,我立即打电话到湖南省军区,对方告知,副司令员程啟文同志已离休,他原来是少将军衔,离休后享受副兵团级待遇。为了方便工作,对方还把老将军家的电话告诉了我。几天后,当我拨通电话时,接话人正好是程啟文将军本人。我提出孙家山父老乡亲希望老人家重返故地时,老将军深情地回答:“离开孙家山50年了,我太想那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你们安排吧,我一定按时回来。”
  好,真好!1961年开始我多年想找的“邵队长”终于要回孙家山了,作为小辈的我是多么地高兴哪,期望早日能见到老将军的面。我甚至像小孩一样,盼望月亮和太阳能轮换走得快些更快些。
  二
  “邵队长”,不,是程啟文老将军终于于1984年8月的一天,如约回到了丹凤县。风尘未扫的他,便决定第二天去孙家山。考虑到他既是高干又是年过七十的老年人,县上要派小车送他,却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我虽然年岁大点,可身体还结实着,还是步行去好。”我们试图劝服,说:“从龙驹寨到孙家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你怎能吃得消?”他说:“不怕,想当年我和王柏栋同志见面,就走的是山路;和张虎森团总约谈也是走的山路。现在我要重新走一次山路去孙家山,试一试自己的手脚还行不行。”
  恭敬不如从命,最终还是按照老将军的意愿办。我们从县城北边一个叫白土梁的小路起步,老当益壮的程老将军一开走就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走曲曲弯弯的山路如履平地,不到半个钟头,就把我等年轻人甩在了后边,大家只好加快步速才能跟得上他。中午11点,到达孙家山顶时,老将军像个孩子似的,高声地呼喊着:“孙家山,我回来了。离开你50年,我真是太高兴了。”由于激动,老将军的眼圈也随之红了起来。
  程老将军刚一到目的地,1934年他发展的党员孙继维、周显常就激动地迎上前,拉住他的手说:“邵队长啊,你回来了,我们多想你哪,今天总算见到你了,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50年了。”老将军也说:“50年了,当年咱们还是小青年,如今都是老年人了。”说毕,他突然问道:“今天怎么没见贺同志,他那时可是你们的头儿哪?”孙继维回答:“贺正源同志真可怜,自小分队离开后,国民党的军队就把他拉到龙驹寨,鞭子打不说,还上了老虎凳。可他硬是一句话都不说,敌人无奈放他回来,光养病就用了一年多。”周显常补充说:“正源病死都10多年了,他临死时拉着继维和我的手说:‘我多么想邵队长,可惜找不着他。’”说到这里,程老将军竟早已泪眼婆娑了。由于他们当事人在哭,也感动得我们这些陪同人员跟着哭。这哭,与程老将军在孙家山顶的眼圈发红不同,前者是心情激动,后者是痛失革命战友的伤心和悲痛。
  在孙继维、周显常等和程老将军座谈期间,他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贺、孙、周多次向党组织申请,说他们3人是1934年“邵队长”发展的党员,只因为没有有效证明,没有得到党组织的承认。听到此,程老将军立即严肃地表态,向陪同的丹凤县委负责同志说:“贺同志和孙、周二位同志,都是我在孙家山时亲自发展的党员,我今天当面证明。”之后,他又讲了当年和贺正源扮作小商贩到商州一带寻找大部队的事,他说:“为了保险,由贺同志应付敌人,我自己扮作哑巴。”我插嘴说:“你为什么要扮哑巴?”老将军瞪了我一眼:“我是湖北人,说的一口下湖话,不装哑巴不是露馅了吗?”一句话,把大家都惹笑了。
  座谈期间,王柏栋的弟弟王柏桢提到了数十年传说的“邵队长”是谁的问题,老将军回答说:“我当年在红二十五军,因为年龄小,被任命为少共书记。到孙家山开辟工作时,小分队成员便叫我‘少队长’,是‘少’不是‘邵’,因为百家姓没有姓少的,便被你们当地人误以为姓邵了。实际上‘邵队长’不对,‘少队长’也不对,真正的队长是本人程啟文。”也就是从老将军这次重返孙家山起,50年的“邵队长”“少队长”之谜,终于在商洛山正式解密了。
  三
  程啟文将军这次重返阔别50年的孙家山,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寻找当年在五谷崖红军小分队集体拜下的干女儿。那是他们在来孙家山不久进行的一次访贫问苦活动中,来到赤贫户刘老汉家。老两口60多岁,儿子出外干活病故,儿媳在生产遗腹女时大出血而死,老两口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小孙女。当天,正是孙女出生一周岁的日子,当地人叫“过岁”。按老风俗,这一天大人要抱孩子出门“撞干大”,撞上谁谁就是“干大”。当时刘老汉抱着孙女刚出门,恰巧碰见“邵队长”来慰问,便要他当“干大”。他蒙了,自己刚到20岁,连媳妇都没有,怎么能给娃当干大?再说,红军有铁的纪律,是绝对不允许干这种事的。于是,他解释不能当干大的原因,可刘老汉硬说祖先留下的老规矩,绝对不能违犯,说着就叫刚学会挪步的孙女给他伏地叩头。这一下可把“邵队长”难坏了:不认吧,不利于军民关系;认吧,纪律不允许。最后,他召开党支部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为了能在孙家山顺利开展工作,这干大一定要当。不过,不能是某一人当,干大应该是红军小分队集体。到了第二天,“邵队长”,不,是程啟文领着党支部班子成员又来到刘老汉家,给老人说正式当这个干大,为表示干大对干女儿的祝福,特地给干女儿一块银圆。后来,小分队离开了孙家山,再没有和刘老汉一家联系过。50年过后的今天,程将军重访故地,他希望能见到刘老汉一家,特别是想见到他们小分队的干女儿。出发前,他就给了我100元钱,说如果见到已经50岁的干女儿,就把这钱送给她,表示他作为长辈的一点心意。
  在孙家吃完午饭,老将军便向孙继维、周显常提出,要他们陪同他去五谷崖刘老汉家。孙、周告诉他,五谷崖的刘老汉早已死了。程将军急切地问:“那位红军小分队的干女儿还在吗?”孙、周二位说:“小分队走后第二年,那位红军的干女儿就活活饿死了。”
  “娃儿饿死了?”
  “饿死了!”
  老将军一听这话,脸马上阴了起来,半晌说不出话来。作为陪同者,我们给老人家宽心:“程司令员,你的心思我们全知道。不过你要知道,在万恶的旧社会,饿死的小孩何止千万,你就不要太难过了。”经过一番劝说,老人家的情绪才恢复了常态。
  巧合,巧合。世界上常有巧合的事情发生。就在程老将军从孙家山返回丹凤县城的当天晚上,大概快到9点多钟,宾馆的人进来,说有一个年轻女人要见程司令,问叫不叫进来。老将军说:“叫进来,能来找我就是有事。”当时一个约莫30岁的女子走到老将军的面前,哭着拉住老将军的手说:“邵伯伯,我终于见到你了,我爸因找不到你,死时眼睛都闭合不上。”老将军因为没有思想准备,见状有点木然,连忙说:“孩子,别哭,你爸是谁呀?”年轻女子说:“我爸是贺正源哪,我名叫引娥,听说你要回来,继维叔和显常叔写信叫我回来见你。邵伯伯,我的爱人部队转业到嘉峪关工作,我们现在都在那里定居。”接着,两位从未见过面的人,便一问一答拉起了家常,显得十分亲切。当引娥说到红军小分队离开孙家山后,他的父亲被国民党拉去几乎致死,老将军又一次流出了伤心的眼泪。说话当儿,引娥要把带来的礼物送给“邵伯伯”,老人坚决不收,说:“这礼物要是你们孙家山的特产,我收,别的地方的不要。”我们几个陪同人员连忙打圆场:“引娥早就定居在甘肃嘉峪关了,嘉峪关的土特产对她来说,和孙家山是一样的,你就收下吧!”在我们的再三劝说下,老人这才收了引娥的礼物。接着,老将军用眼睛示意了一下陪同的我,我明白他的意思,便把他早先交给我的100块钱拿出来给引娥,她说啥都不要,三番五次地把钱给老人手里塞,弄得老人真的发了脾气。这时,我猛然想起红军小分队在五谷崖给刘老汉孙女当干大的事,便对引娥说:“你把老人家的这份礼也收上。这份礼本来是老将军准备给当年孙家山的干女儿的,不幸的是她死了,巧的是,你是贺正源的女儿,程司令员和你爸又是当年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你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当年小分队的集体干女儿,以这样的身份,你就应该把这份礼收上。”在场的人听我这么一说,都异口同声地道:“引娥,你收下吧!”就这样,作为红军小分队的干女儿,贺引娥这才收下程啟文将军的100元钱。
  四
  孙家山之行,我和程啟文老将军走得更近了。期间,他把当年开辟根据地的前因后果,事无巨细地讲给我听。作为专业党史工作者,我自然十分感动。出于工作的需要,时任商洛地委党史办主任李文实和我约定,由我执笔,两人共同署名写篇纪实文学,这就是后来公开问世的《“少队长”传奇》。稿子写好后,由我专程赶赴长沙请老人家审定。1985年春天,我如期第二次见到了老人家。按说我应该住在军区招待所,可老将军却不同意:“你虽然是因公,但我们爷俩已经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我这里的三层楼房只住了我一个老汉,咱们住在一起,既食宿方便,又可以随时交换对稿子的意见。”接着,他又哈哈大笑,“说句不好听的话,你虽然比我大儿子年龄大些,严格说是同辈人,咱俩交谈起来既亲切又方便,你为啥要舍近求远?”见老人诚心挽留,我高兴地答应了,这一住就是整整一个星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讨论《“少队长”传奇》,晚上,就纯谈他个人的家长里短。他告诉我,他和妻子感情极好,只可惜她因病去世,自己一个人感到很孤单。不久前,朋友给他介绍了对象,马上就要来长沙。老人眨了眨眼,高兴地说:“小屈呵,她来了后,你给我也参谋参谋,看合适不?”不出所料,到了第二天下午,那位女士果然从四川来到老将军的家里。女士很和善,经老将军介绍,我以“阿姨”呼之。她一手好厨艺,做的饭菜十分可口。每顿饭我们三人都同桌吃,阿姨也不生分,吃饭时有说有笑。有一次,见阿姨不在,老将军小声问我:“小屈,你看咋样?”我也小声回答:“很好,很好!”还补充了一句,“祝你老晚年幸福。”稿子审完后,我告别了将军楼,阿姨还把我送到大门口。
  在长沙将军楼的一星期,我更感受到了“邵队长”程啟文的可钦可敬。他虽然是个武人,文化程度也不高,但谈吐文雅,常常妙语连珠,一副儒将风范,这又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于是,在第5天,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我来到了橘子洲头,一口气写完了纪实散文《“少队长”印象》。这篇文章发表在丹凤县政协主办的“丹凤文史”创刊号上,使更多的人知晓了程啟文将军。
  在将军楼,程老将军还和我说到他的大儿子。他说:“你以后要是去北京办事,不要寻住处,就找我儿子,他会很好地接待你的。”我问:“他叫啥名字?在北京哪个单位?”他说:“叫程志,在总政文工团,唱歌的。”我说:“是著名青年歌唱家程志?”他嘴一撇:“什么著名歌唱家,就是个普通唱歌的。”我对老将军的心意表示了感谢,因后来到北京都是公事,并没有去找程志。程志比我小11岁,掐指头一算,他今天也已经是七十六七的老人了。
  文章写到最后,我还想写段并非题外的话:离开长沙返回商洛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写信向老将军问安,老人家也是每信必复。1988年他还特意寄了两张相片,一张是戴军帽的,一张是脱帽的,两张相片的背面,都写有“超耘同志留念、程啟文赠于长沙。”20世纪90年代初,我离开了党史岗位到商洛文化局工作,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汇报了我在文化局工作的事,却没收到他的回信。不久,我从报纸上见到了老人家病逝的讣告,这才知道程老将军再也不会给我回信了。
  程啟文将军1994年病逝,到今年他已仙逝28年了。与他相识时还是个小字辈的我,一眨眼也已经是八十七八的老人了。每当回忆起和老将军短暂相处的日子,他的音容笑貌又呈现在我的脑际。为了纪念他,特写了这篇小文,以表寸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