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擦亮生态底色 打造康养之都
——高质量发展的商洛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文章字数:2850
  本报记者 汪 瑛
  蔚蓝的水面,白色的沙岛,富有热带气息的棕榈树,成为丹江沿岸一道独特的风景,被人们称为商洛的“小三亚”——它就是位于丹江和南秦河交汇处的两河口生态岛。
  两河口生态岛的建成,标志着商洛中心城市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良好的生态本底,让其一经开放便成为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看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商洛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旅游康养之都”为目标,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探索生态优先的新路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空间正在徐徐展开,一座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生态康养之城愈发清晰。
  治理:重拳出击治“五乱”
  近年来,针对秦岭区域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问题,商洛坚持查事先查人,以省级下发问题图斑为突破口,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10天一调度,对整治工作安排部署,相关市级领导结合分工包抓具体工作,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公安局局长亲自抓,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每个问题图斑和线索,既查直接当事人,也查“幕后”老板;既查利益链,也查“保护伞”。 
  针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各类典型问题,坚持查人深查事,市上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导整治工作,对所有问题图斑,逐一研判项目立项、规划、用地、环评、安评、林业等相关手续的合法合规性,做到彻底查清、彻底整治、彻底查处。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对问题线索深挖细查,市级同步成立3个专项督查组,对各县区实现全覆盖,有力推动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同时,建立“日统计、周通报”制度,对各类问题坚持“边查边改、边改边销”。对整治中表现突出的前3名县区公安局,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奖励,对整治成效明显的市级相关部门通报表彰,在全市持续保持以案震慑、以案教育、以案促改的秦岭保护高压态势。
  自去年8月秦岭“五乱”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来,全市整改340个重点问题图斑,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涉秦岭“五乱”问题线索163件,立案120件129人,处分82件75人;公安机关共侦办破坏秦岭生态环境刑事案件134起,刑事拘留59人,取保候审64人,批准逮捕27人,移送起诉63案80人;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办理行政案件762起、行政处罚4132万元,行政拘留18人,收缴砂石1289立方米,恢复耕地、林地、荒地、河滩3624亩。省长赵一德先后两次对商洛秦岭“五乱”整治“双查”工作做法作出重要批示并予以充分肯定。
  保护: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作为全省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山区城市,商洛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近年来,商洛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坚定不移持续改善水、气、土环境质量,确保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良好。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了重点水源地评估和严监管、强执法、保水源地水质行动;制定水源保护管理制度、库区巡查制度、水面保洁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河道“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落实河道采砂管理“四个责任人”144个,开展暗访督查80余次,立案查处河道违法采砂案件47起,累计处罚862470元。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继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四年行动计划”和“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各项措施。持续推动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扬尘治理措施,扎实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和臭氧污染防治,拆改燃煤锅炉308台591蒸吨,整治“散乱污”企业440家,淘汰机动车6163辆。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5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2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一,连续5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去年,8个建设用地地块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报告通过专家审查,建成41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恢复治理矿山面积95.15公顷,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66个,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此外,商洛还不断加强森林抚育和植树造林,推进天然林保护,扎实开展小水电整治、尾矿库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商洛森林覆盖率达到69.56%,林木蓄积量达到4318.7万立方米,成为全省植被最好的地区之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全市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显著提高。
  探索:构建管护长效机制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秦岭生态屏障……今年年初编制完成的《商洛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亮明了商洛全力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旅游康养之都”的决心。
  《规划》严格规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为主,科学利用、限制开发、恢复治理、生态补偿的原则,划定了生态红线、建设控制红线,建立了界碑标识,明确了商洛产业、旅游、矿产、水土保持、水资源、植被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利用规划,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全做到有章可循。
  同时,不断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也有力推动了商洛秦岭保护向纵深发展。先后建成了环境监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集实时视频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测、环境应急管理、视频会议协商、环境地理信息和数据集中存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管理;全面实施林长制,全市各镇办、国有林场、村(社区)均已建立了林长制;将每年4月20日确定为“商洛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动员引导,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实施“人盯人+”生态环境管护,以片区为单位,以片长为责任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建立了“五三四五”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市秦岭办与市纪委监委建立了全市秦岭“五乱”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线索移交、线索办理沟通反馈、线索办理指导、重要线索提级办理、线索办理情况报送、线索销号、典型案件通报、以案促改等“八项机制”。
  为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商洛还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考核办法和责任清单,建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月报告制度,规范了四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巡查的主体和频次,开展常态化检查巡查,以此强化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促进各项制度坚决有效落实,形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