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庭院搞种养 居家能增收
文章字数:1358
  本报通讯员 张宏 陈丰产 郑卓然
  “今天一大早,杨书记就带着街道办的干部,给我们每户送来了20只青年鸡,到秋季,这些鸡就能下蛋啦。”6月28日中午,山阳县十里铺街办王庄村四组的村民杨长存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头顶着烈日为刚进笼的鸡喂食添水。
  今年63岁的杨长存,外出务工超过年龄,老伴在城里照顾孙子上学,他闲在家中已经几年时间。今年,政府在他的院子建起香菇棚,扶持老杨种植香菇、养猪、养鸡,他打心底里高兴。“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今年养了4头猪,加上20只鸡和300袋香菇,增收七八千元肯定没有问题。”杨长存说。
  今年以来,山阳县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振兴局长视频会议精神,统筹镇村资源,迅速启动“五小经济”抓点示范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田园、小商贸富民产业,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成色。
  鸡进笼,菇进棚,是山阳县十里铺街办加强产业帮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一大举措。依托辖区专业合作社,为脱贫户、监测户量身定做了居家养鸡、养猪、种植香菇等发展计划,在技术全程跟踪的基础上,让在家的老年闲置劳动力有事干,能致富,形成“头雁领着群雁飞”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十里铺街办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对农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户能够熟练掌握发展产业的技能和管理水平,为持续做好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采取“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代养”的模式,实现三方共促共赢目标。
  “我们为每一家农户提供培养好的菌袋,并与农户签订食用菌联农带农种植协议,确保出菇率在95%以上,我们做‘两头’,群众做‘中间’,确保产得出、卖得好、有保障。农户生产两季香菇,每棚年可增收 6000元。”山阳县志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治飞说。
  据介绍,志诚种养专业合作社以种植香菇为主,4年来共建食用菌大棚108个,拥有辅助设施冷库3座、烘干设备4台。合作社在原材料加工、菌包生产、冷藏及包装销售上,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目前年产香菇菌包50万袋,产值300万元。
  庭院搞种养,居家能增收。对于监测户刘涛魁来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
  48岁的刘涛魁一家六口,两个老人年迈体衰,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成了家庭唯一一个主要劳动力。这两年,刘涛魁因身体患病,去年和今年分别做了股骨头和心脏手术,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面临返贫。
  “前不久,合作社把大棚建起来后,没有让我出一分钱,就给上了300个香菇菌袋,政府又给我送来了鸡。”刘涛魁手扶着钢构棚子说,“政策实在是好,干部作风也实,都为我们困难群众想办法,咱有啥理由不发展产业呢!”
  在十里铺街办小磨沟流域,笔者看到干净整洁的农户院子,檐下或树荫处搭建着香菇大棚,棚顶挂着一层黑色防晒网,房子侧面新建的10平方米左右的鸡笼里白色青年鸡在铁丝网里上蹿下跳、相互追逐……
  十里铺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小平介绍说,在产业谋划联农带农机制上,十里铺街道办事处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围绕“短平快”项目,聚焦香菇产业到户、养鸡养猪同步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以脱贫户、监测户为重点发展对象,与农户签订联农带农合作协议,建立由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农户为管理主体的发展方式,探索出统一搭建大棚、发放菌袋、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及销售为一体的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模式,全力推动“五小”庭院经济建设。截至目前,共发展到户大棚175个,带动农户175户,种植香菇5.25万袋,促进经济增收52.5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