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群众增收根基更稳固
本报通讯员 张培 张宏
文章字数:2669
  茶山变样了,茶叶换新品啦!看着茶苗在雨后枝伸叶展,山阳县户家塬镇的村民们兴奋不已,都说这下大伙能跟着企业沾光了。
  今春,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投资茶叶改造提升,将群众的边坡地流转后统一栽苗、统一管护,三年后进入盛产期,将茶园无偿归还农户,实行“改茶归农”经营模式,由农户自主经营管护,公司回收新鲜茶叶。50岁的贠合进说:“我家3个人参与栽苗浇水一个月,加上土地流转费7000多元,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遇到这么好的事情!”
  由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实现双增收,“改茶归农”只是全县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阳县委书记袁良善说:“围绕‘粮药菌果畜茶’六大主导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着力在带农益农惠农机制上求突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硬核’举措,打造全链条全要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从龙头到农户、从田间到产品、从农民到工人的华丽转身,才能筑牢农民稳固增收的根基。”
  产业路子怎么走?
  依托经营主体带动,实现农企抱团取暖
  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全县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46万人口,其中脱贫人口10万人。
  脱贫靠实干,致富看产业。产业发展的路子究竟怎么走,山阳县委、县政府早已绘制了蓝图。
  一头牵住经营主体,一头牵住农户,三方同时发力,让科学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军说:“我们创新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设施联建、产业联营、资产联股‘三大联结’,技术帮带、金融帮扶、农产帮销‘三大帮扶’机制,将农户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农户有人带问题。山阳县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实现每个产业都有1至2家龙头企业带动。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与1500户农户发展饲草订单种植1.3万亩,带动周边320户群众托管代养肉牛957头,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更加紧密。
  联建联营联股,新机制催生新动力。全县盘活闲置农村房屋236套,流转空闲土地1.3万亩和林地2.2万亩,与中铁五局合作,分3期建设国家“双储林”7.5万亩,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康养产业、林地入股等方式,带动1.8万户5.2万名群众通过参与分红、劳务就业等实现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涉及各个领域。围绕解决发展产业缺技术、缺资金和产品难卖问题,山阳县在已建成的生产车间、社区工厂、产业基地等开展技能培训102期7438人次;兑现产业到户资金680万元,发放小额信贷、产业贷4354万元,落实担保贴息450万元、以奖代补980万元;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销、网红带货等帮销代销农特产品7600万元。
  就业到人咋实现?
  免费培训热门技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自从我去年参加电焊工培训后,在苏州就业每月多挣3000元工资,今年5月底,我又请假回家参加叉车司机培训,多一门技术,就多一份生活保障。”48岁的下岗职工焦阳对县上就业到人的激励政策赞不绝口。
  让更多的群众有技能、有事干、有钱赚,是山阳县实施就业到人的增收创举。该县持续完善“三分一站一平台”就业帮扶模式,对全县所有劳动力实行人员年龄分段、劳动力分类、适合人群分岗,在村(社区)和搬迁点设立就业服务保障站262个,并依托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就业状态,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做到务工“需求调查、岗位推送、人岗匹配、输送服务”四个精准,确保就业人数和就业收入只增不减。
  银花镇依托移民搬迁小区劳动力密集优势,引进陕西千里足纺织有限公司落户银花社区,解决就业70多人。38岁的周花瑞越干越起劲:“没想到工厂建到了家门口,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家住板岩镇耿家村岩湾组的杨宪明去年还在苏州打工,今年刚过60岁,就被工厂的身份证读卡机和刷脸系统拒之门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杨宪明带着沮丧的情绪回到老家。“我们县上这几年联农带农机制很健全,这不,我刚回来就到犇犇旺肉牛产业园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养牛养得好了,老板还给发奖金呢!”杨宪明一边为牛槽添加饲料,一边高兴地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在政策扶持上,山阳县出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扶持办法,补贴引导12家人力资源公司、47家劳务公司和157名能人大户,组织带动1.7万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依托全县135个重点项目、27个产业园区、35家社区工厂和92个就业帮扶基地,提供就业岗位1.15万个……目前,全县已实现转移就业19.0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4.97万人。
  庭院经济发展啥?
  优化人地资源配置,拓宽经营增收渠道
  做实产业,扩大就业,兼顾“五小”庭院经济。事实上,山阳县农民增收已经从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
  据介绍,山阳县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振兴局长视频会议精神,统筹镇村资源,在大力发展“粮药菌果畜茶”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到户、增收到人”的要求,动员群众积极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贸、小田园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推动“种养加,技工贸”一体化经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缓解种粮与发展特色产业用地矛盾,让村民足不出户敲开创业致富大门,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成色。
  山阳县十里铺街办王庄村四组63岁的杨长存忧愁了很长时间,务工没人要,闲着闷得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政府早就谋划发展庭院经济,让闲人闲地产生价值和效益。
  “街办的干部给我们每户送来了20只青年鸡,到秋季后,这些鸡就能下蛋啦。”杨长存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头顶着烈日为刚进笼的鸡喂食添水。
  据了解,十里铺街办还在农户院子为脱贫户、监测户建起香菇棚,依托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扶持弱劳动力发展香菇种植、养猪、养鸡等产业,不仅利用了房前屋后闲置地方,而且还能让留守人员居家创业增收。
  在高坝店、漫川关、户家塬等镇,农户院子种蔬菜,田埂地坎养蜂箱,房前屋后栽果树,闲置空地建圈舍,庭院经济风生水起,创业动能不断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山阳最大的移民小区——丰东新区,25家早餐摊点热气腾空,40多个水果蔬菜商贩叫声四起,无数个小商品地摊一字排开,乡村振兴的画卷五彩斑斓。
  农民通过产业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138个村(社区)达到10万元以上。
  “山阳县在抓实产业到户、就业到人,落细政策、责任、措施产业帮扶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和示范引领,到2022年底培育‘五小’庭院经济示范镇办3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0家,带动全县5000户群众发展‘五小’庭院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源味山阳’农产品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户均实现经营性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力推农村弱劳动力居家致富,把‘五小’庭院经济打造成为增收致富大产业。”山阳县县长谢晓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