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爱守护我们的家园
本报记者 李 亮
文章字数:3090

  “家里只要有困难,联系志愿者,他们都会给帮忙解决。”“党员干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特别有信心战胜疫情。”“住在我们小区感到很幸福、很温暖。”……
  连日来,商州区城关街办群贤居小区住户纷纷表达他们的心声。
  此次疫情发生后,在群贤居小区,从门口24小时值守到挨家挨户开展“敲门行动”,从送菜送粮到送医送药,从核酸检测到政策宣传,从孕期指导到老人陪护,从心理咨询到在线辅导功课,总能看到一个个暖心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他们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宣传劝导、巡查值守、摸排登记、便民服务最前线,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成了疫情防控中最美的风景。
  不负组织和群众重托
  8月16日,小区成立了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商州区文旅局副局长张晓平作为第一书记第一时间在小区报到。了解到群贤居小区有8栋楼724户1500多人,面临着外出公务人员多、老人多、疫情防控难度较大的实际,他立即组建了工作微信群,迅速投入工作。工作群建立后,先后有180多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
  疫情防控,基层社区、小区是第一道防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志愿者的作用,临时党支部根据每个志愿者的职业特长和个性特点,成立了门口值勤、核酸检测、医疗咨询、交通保障、便民服务、宣传动员、综合协调等6个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真正能为小区住户办实事。同时,号召志愿者做好群众的“服务员”,定期为居家观察人员、独居老人提供物资代购、跑腿代办、心理疏导等贴心服务。深入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服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180多名志愿者深入到724户家中,登记人员信息,宣传防疫政策,建立特殊人群台账,打通了疫情防控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虽然是临时党支部,但我们坚持思想不临时、责任不临时、担当不临时、作风不临时,激励党员志愿者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完善常态化、制度化、亲情化服务小区群众的‘互联互通互融、共进共享共赢’新机制。”张晓平说。
  “张书记,能不能给协调一瓶酒精?”
  “张书记,有户老人家的灯坏了,能不能找谁给修一下?”
  从缺菜缺粮缺盐缺药,到孕妇产检外出就诊,张晓平平均每天接到300多个电话,为群众答疑解惑,处理群众的“急难愁盼”。10天的帐篷生活,每天两三个小时的睡眠,唯一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不负组织和群众重托,早日战胜疫情。
  能够帮助到别人就很开心
  最近这些日子,郭晓珍的名字已被小区家家户户知晓。微信群里不时有人@她,手机不断接收到陌生手机号码发送的信息,内容大概都是某号楼某单元某某房子需要黄瓜、西红柿、青菜,某某需要一袋10斤面之类。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她第一时间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生怕把谁漏掉。
  郭晓珍是市水利局干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申请成为志愿者,干事麻利、热情大方的她,被分配到便民服务组担任组长,主要负责协调联系居民生活物资采购。
  收集需求、建立台账、联系物资、收货配送、登记分发是她每天的工作任务,为了保障小区住户的安全,避免人员聚集,分发菜时,他们都是让住户错开来,很多时候忙完已到后半夜。有的高龄老人不会在微信群里发信息,身体状况也不好,她和组员就上门给老人送菜。便民服务组参与服务的总共11人,大部分都是女同志,身材瘦小的她们搬菜拎菜,运送米面油,全力以赴,毫无怨言。
  “我做的事比较琐碎,也没啥值得说的。”郭晓珍微笑着说。交谈的短短几分钟内,她一连接了四五个电话,都是小区住户打来的。
  她告诉记者,虽然每天都很累,但很开心能够帮助到一些人,影响到一些人。
  哪里需要哪里搬
  8月22日早上6点多,志愿者慕年花正在为两个孩子准备早餐,电话铃突然响了。“你好,我是3号楼的邻居,我怀孕37周了,肚子好疼,还有点出血,特别担心,你能帮帮我吗?”问清了楼层,她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快速赶到求助者的家里。
  在简单询问孕妇的情况后,慕年花帮助她轻轻躺下,并迅速拨通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的电话,对方告知她,孕妇应尽快送医就诊。于是,她立即开车将孕妇送到医院,并联系医生进行产检,为孕妇排除了危险。
  慕年花是市妇幼保健院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除过参与医院的一些事务外,她还加入了小区临时党支部组建的医疗保障队,设立健康咨询电话,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组织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和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疏导等工作。
  刘思沛是延安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她的父亲是商洛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疫情发生后,父亲在做好医院抗疫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小区的医疗咨询服务。在父亲的影响和家人的支持下,刘思沛自告奋勇也加入小区志愿者队伍,成为核酸检测组的一员。一开始,她负责协助专业人员核酸采样,每天4点半起床,帮忙搬桌子,引导群众保持一米线距离,发贴纸,后来看到专业人员人数不足,她主动提出分担一部分核酸采样任务,每天身穿防护服,上门为特殊住户做核酸采样。她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应该把这当成一次考验,当成一次历练的机会,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各小组志愿者为小区住户送医送药55人次,代购生活必需品3256人次,为孕妇、残障人士提供服务51人次,为独居老人上门服务179人次,为紧急病患协调绿色救医通道33人次,为居家隔离人员进行线上心理辅导476人次,在线辅导功课493人次,真正把暖心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
  年轻人就应该战斗在一线
  每天早上,在小区的西门口,总能看到王钢忙碌的身影。熟悉的人见到他后,常常很惊讶,“你媳妇快生了吧?怎么不在家里照顾媳妇,还在这里帮忙呢?”“家里已经安顿好了。特殊时期作为党员,要给咱小区多尽一份力么。”每每碰到这样的问题,王钢总会这样回答。
  当王钢选择加入小区的志愿者队伍时,妻子陈静距离预产期不到一个月却非常支持。她说:“要不是我现在不方便,也想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支持他,就当是我也为战疫出一份力了。”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有无数像王钢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向“疫”而行、不计得失、勇担重任,主动加入到小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杨凯元是宝鸡文理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看到很多年龄大的人在值夜班,小伙子专门找到张晓平,主动申请值夜班。他还把发小叫来,与自己一起,每天凌晨0点到6点在大门口值勤。“我们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多分担。”杨凯元说。
  能为抗疫出力很光荣
  在这些志愿者当中,有很多是父子齐上阵、夫妻同携手、全家总动员,他们成了疫情之下一道别样的“风景”。
  “你们在医院,要注意安全。”正在值夜班的小区下沉干部杨杰趁着休息间隙,给医院工作的妻子刘梦妮、儿子杨珂拨通了视频通话,三人相互问候了一下,便又各自投入工作岗位中了。
  杨杰在市委编办工作,在小区参与志愿服务后,或是参与门口值守,或是提供便民服务,从早忙到晚,默默地为小区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商洛市小学教师余艳莉和丈夫田华第一时间申请当了志愿者。余艳莉参与核酸采样工作,每天5点钟,准时站到自己的岗位上,当院子里响起“业主请下楼做核酸……”的喇叭声,在门口值班的田华就知道妻子已经开始工作了。田华参与小区安保值勤组的工作,多次主动承担了夜班的值勤任务,白天还为小区防疫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两人参加志愿服务以来,每次都是匆匆地擦肩而过,各自在岗位上忙碌着。
  商洛学院教师高扩昌、任桂婷也是对“夫妻档”志愿者。一个负责夜间值班值守,一个参加便民服务。高扩昌主动承担了夜班值班工作,任桂婷除了便民服务外,还身兼单元长,承担本单元每日核酸采样的督促和人数清点、核对、上报等工作。他们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疫情面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为大家,也是利小家。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是关键时刻的默默付出。这些家庭的志愿者无私奉献、为群众筑牢安全防线,绘出了一张张最美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