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清风徐来 静待花开
——记山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静
文章字数:1125
  本报记者 肖 云
  2018年,从乡镇小学调入山阳县特殊教育学校,王静一时间有些茫然,以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那些东西似乎派不上用场,甚至与这些孩子的沟通都成了问题。
  山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有70多名学生,年龄在7—15周岁之间,以智力残疾为主。“面对这类孩子,之前的教学思路自然行不通。”王静说,“主要培养孩子生活技能,比如扫地、叠被子等,一遍一遍手把手地教,直到孩子们学会为止。”
  除了日常教学,王静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整理报送全县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先由各乡镇学校统一上报,为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有些还要入户调查,比如,对符合送教上门的孩子,由县残疾人专家委员会评估,根据残疾的程度看适合送哪方面的教学。
  五年间,王静累计建立健全全县特教资源中心档案资料5大类70多盒,涵盖全县6—15周岁残疾儿童信息情况,使山阳的特殊教育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王静带着它们,奔波往返于学校、县科教体局和县残联等单位,给一个个家庭带去了希望的火种。
  每周五下午,王静还要和其他同事一起开展“送教上门”活动。“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的必修课,包含生活自理、康复训练、文化知识、心理辅导、家长培训和暖心慰问等内容。“孩子们多数住在偏远的山区,有时要徒步十几公里山路,但每次远远看到他们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新知识、感受新事物,王静常送他们学习用具、衣帽鞋袜,并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在消除了孩子们的陌生感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和康复训练。
  11岁的小辉是王静的5名送教学生之一,患有苯丙酮尿症,头疼发作时常用头撞击物体,生活也无法自理。目睹小辉发病时的样子,还被多次抓伤,王静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每一次,她都按时赶到小辉家里,帮他做头部、颈部、手指按摩,刺激其大脑发育,增强肢体的灵活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辉已经能和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每次我去他家,他都会笑着跑到我跟前,向我点点头。”
  疫情期间不能上门,王静通过电话和这些孩子的家长保持着联系。9月10日中秋节,王静照例给小辉的家长拨打了电话,“孩子最近恢复得怎么样?记得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听出家长语气里的担忧后,王静耐心地宽慰家长,并指导其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为残疾儿童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气氛,也是特教的一个内容。”王静说。
  在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巡查指导中,王静悉心指导乡镇学校建立完善残疾儿童的信息资料。2019年8月底,由她编写的山阳县送教上门工作手册和学生手册,为全县送教上门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她写的送教教案,被学校树为送教典范,在全县进行推广。
  清风徐来,静待花开。特教工作是一项尤其考验教育者爱心和耐心的艰巨工程,行进在这条路上,王静常说的一句话是:“放慢脚步,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