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天津首创产业营商环境经验对商洛的启示
文章字数:4675
    山阳工业园区

    秦岭深处无污染蜂蜜基地

    丹凤千亩葡萄基地

  本报通讯员 刘先锋 刘晓勇 王 勇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各地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推进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天津市经开区在全国首创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为商洛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经验及启示
  2021年,天津市经开区在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的同时,率先提出打造产业营商环境的理念,通过开展国内首例产业营商环境系统性研究,为当地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平台经济三个主导产业量身定做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集中力量赋能产业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高地和政策集聚洼地。
  做法与经验。一是开展一项研究。选取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平台经济等具有代表性与发展潜力的三大产业开展营商环境研究,全面评估产业发展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痛点”“堵点”,靶向施治,在全国开创产业营商环境研究先河。二是形成一套体系。以产业研究重点议题为具体内容,纳入特定产业发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将问题通过指标体系的方式呈现。作为国内率先构建的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全面性、落地性、时效性,为经开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内产业营商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样板。三是实施一套方案。制定并实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方案》,以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基础框架,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方向,以场景化、模块化为最终成果,致力于优化三大产业打造30个场景,推动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平台经济等经开区主导产业提速发展。四是创新一项机制。在经开区各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产业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聘请区内73位企业家共同组建各主导产业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政企交流。五是制作一本手册。设计制作营商环境手册,对产业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系统介绍,并附有具体网址、二维码等办事“直通车”,让企业既能看也能用。六是打造一个平台。升级企业服务云平台,将中央和天津市各项惠企政策进行颗粒度解析,实现面向企业的政策精准匹配和主动推送,有效解决了企业找不到政策和读不懂政策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一是需要深化营商环境新内涵。商洛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首先应实现产业营商环境最优,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一招”,聚焦“3+N”产业集群和17个重点产业链,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营商环境的供给质量。二是需要找准营商环境新支点。在深入推进《商洛市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区实施方案》基础上,应充分聚焦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等百亿级支柱产业,量身定制产业营商环境相关指标,引导各部门在服务资源供给、惠企政策制定等方面更加有的放矢。三是需要适应营商环境新需求。我市应进一步拓展政企、银企和企企之间交流渠道,组织线上线下银企对接、管理培训、行业沙龙等多形式的平台经济专项服务,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合作对接洽谈,有效推动银政企亲清交流持续升温。
  优势和短板
  从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市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最优区有良好的基础,同样也面临严峻的形势。
  我市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最优区的优势。一是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我市发展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三大产业集群有着极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在新材料方面,我市钒矿、铁矿、钨矿储量分别居亚洲第一、全国第一、西北第一,丰源钒业万吨钒氮合金技术和规模世界领先;在绿色食品方面,我市是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以“菌果药畜茶”为代表的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在健康医药方面,我市素有“秦岭药库”美称,森林覆盖率达69.56%,是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这些优势资源是我市打造“3+N”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市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最优区的最大底气。二是有稳定可靠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积极跻身新赛道、融入新格局,积蓄了后发赶超的无限潜力,产业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围绕“3+N”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9%,居全省第二;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掀起技术攻关新高潮,建成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设立西安—商洛“飞地研究院”,解决木耳精深加工、超细二硫化钼生产工艺等“卡脖子”技术需求35项。“六市联创”打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创新开展“两拆一提升”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城市品质、乡村品位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家、中国500强企业23家,人均利用内资额达4.04万元,全省排名第一。这些发展成果为我市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最优区提供了实力支撑。三是有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市已经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挑战和机遇都前所未有,体制机制创新愈发成为实现营商环境追赶超越的核心动力。依据2020年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2021年《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要求“解放思想换脑子”,鼓励基层探索创新,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导向鲜明、宽松灵活的政策为我市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难得机遇、创造了良好环境。
  我市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最优区的短板。一是从规划设计看,我市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度不够高。相较我市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仍囿于全省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将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政策与营商环境优化举措有效整合形成放大效应。同时,受限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些夯基补短的营商举措落实难度大、推进质量差。如数字营商发展滞后,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依旧存在;各行业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事项少,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应用不足,“多规合一”平台数据不完备;各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面不够;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五大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依然存在。二是从改革集成看,我市营商环境催生制度供给的力度不够大,改革的系统集成度不高。在体制机制协同改革方面,虽然制定推行了审批服务“容缺受理”机制,但尚未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激励措施和容错办法,造成各审批单位在解决难题方面不主动,改革的质效不高。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制定实施了《激励乡党回乡投资十条措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举措,但尚未设立公共资源交易机构,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力度不够,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刚性兑现机制有待建立,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三是从市场运行看,我市营商环境引领企业项目的速度不够快。市场主体“少小散弱”。2021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61%,居全省第10位,其中75.85%为个体工商户,大企业、大集团很少;全市2个省级高新区、15个工业园区,产值过百亿的只有3个,入驻企业大多单打独斗、供需两头在外,没有形成互为基础、互相关联的融合发展体系,企业运营成本降不下来,对当地的财税贡献提不上去。企业用地难问题突出。在商洛“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立地条件下,稍大一点的项目用地就会牵扯到土地指标的协调、土地属性的变更,流程漫长,这一现实问题很大程度制约了大企业、大项目在商洛的落地和产业集群化发展。
  对策与建议
  精准施策补短板强弱项,夯实产业营商环境基础。一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在信息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营商环境最深刻的变革是数字化。应加快建立大数据局,制定出台数字政府规划,强化数据统一协调,力争早日实现部门间系统互联互通,为全市推行“一网通办”“掌上办”“并联审批”等系列改革举措提供有力信息支撑和平台服务,不断促进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社会信息的便捷传输、透明运行和高效沟通,切实推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闭环,全面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筑牢高标准市场体系、高质量数字营商环境的微观基础。二是畅通体制机制堵点,推动集成改革系统化。系统梳理我市产业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连接断点、打通堵点、解决痛点。优化市场环境,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引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专业评估机构落户商洛,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提供支持,拓宽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动产登记服务,拓宽企业动产抵押融资渠道。优化政务环境,着力解决用地难、投诉办理难问题。推进“标准地”改革,加快出台全市“标准地”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全市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省级重点项目大盘子,多措并举突破我市项目用地瓶颈。制定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容错纠错办法,明确可以免责、从轻处理和减轻处理的具体情境,树立起组织担责、干部有为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干部探索创新的热情。建立健全12345热线投诉问题整改落实常态化协商研判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项责任,有效解决工单派送职责界限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法治环境,着力解决监管覆盖不全、失信及多头执法问题。进一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以法治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和招商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刚性兑现机制,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推动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快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运转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大胆探索求突破创特色,深化产业营商环境改革。一是把握重点维度,制定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聚焦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监管与服务三个维度,开展产业营商环境系统性研究,重点加强对资源禀赋、产业政策、行业龙头、市场前景、基础条件等的全方位分析,全面梳理产业发展中涉及营商环境的具体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产业规划,按照产业特点,以天津经开区三大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样板,在陕西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为产业量身制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二是聚焦集群发展,开展产业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以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支持政策,制定提升产业营商环境工作方案,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延链补链优生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增强企业扎根发展的信心,着力打造集群发展的产业环境;“双链”融合蓄动能,做足西安研发商洛转化、陕西制造商洛配套等文章,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数字赋能优服务,以数字化推进政府服务便利化,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要素保障惠企业,坚持优势资源、稀缺资源向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倾斜,助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竞争力强的市场环境;统筹资源强配套,大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优先解决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生活需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塑造产业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将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及专项行动作为我市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延链补链精准招商、强化要素保障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打包进行多渠道推介宣传,力争迅速在相关行业领域和社会形成影响力,吸引各方关注我市发展、来商投资兴业。通过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早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优势产业虹吸效应,促进市场要素加速集聚,真正把我市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三大产业打造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