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初 识 南 阳
白 杨
文章字数:3302
  不寻常的庚子年,我家也添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儿子海源出省求学了。
  新冠疫情害人害事,学校迟迟不能开学。直盼至十月十一日,才携妻送子去南阳师范学院读书。早起驱车东行,心情愉悦迫切,要不是导航频频提示超速,还真想把脚一下子踩进油箱,一心盼着早一分钟到达。
  平生的愿望是踏遍祖国的版图,然事务缠身,难以成行。南阳是商洛的东邻,按说可望可即,但却无缘一览。此次请假两日,送子上学,也借机初访南阳。
  卧龙岗上访武侯
  从南阳师范学院出来,让妻搜索附近景点,开车去武侯祠。武侯祠正在扩建,街道封了个严实,导航也迷了路。三拐两拐,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妻下车问路,恰有当地热心者上车带路,又转了一大圈儿,才到武侯祠门口。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城西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之地,也是历代后贤祭祀诸葛圣贤之地,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在此发源。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故而国内各地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均被后世尊称为武侯祠。
  绕过大拜殿,步入一进静谧肃穆的院落,院内花卉秀木交错,翠柏簇拥着一座攒尖式八角建筑,蓬松如伞,古朴养眼,这便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早在1800多年前,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刘备礼贤下士的诚心所感动,提出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在政治上号召“兴复汉室”,争取人心;在外交上争取盟友,联弱抗强;在军事上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在经济上积蓄力量,站稳脚跟。
  魏晋时期,已有人在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卧龙岗诸葛庵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草庐、古柏亭、梁父岩等“卧龙岗十景”和卧龙书院。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况。
  诸葛亮祖籍山东,时值东汉末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天将崩溃。诸葛先生心怀大志,审时度势,由山东到南阳,息迹卧龙岗,观世运,待天时,寻动机。在南阳,诸葛先生可以游交人杰,坐揽八方,风云际会,大变在即的汉末天下,便了然于胸。这才有了《草庐对》天下三分的政治深刻和战略精当,才会在诸雄并起时,随机随时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政治领袖,登上他心中的时代舞台。
  如果说,卧龙岗是南阳的精神高地,那么诸葛草庐就是这座高地的灵魂。千百年来,草庐以其质朴的外表,芳香四溢的陋室精神,悄无声息留存于久远沧桑的历史长河之中,让人万古敬仰。南阳卧龙岗与诸葛亮的关系,比起成都武侯祠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成都是诸葛先生建功立业之地,南阳则是诸葛先生理想之地。南阳的诸葛亮,更有自我命运设计、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轨迹;南阳的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最圆满最理想的诸葛亮。可谓万世孔明,千秋圣地,卧龙岗之访,聆听圣贤的心声,得到心智的启迪。我双手合十,作揖三拜。
  南阳府衙读匾联
  次日大早,匆忙吃了早餐,携妻寻访了南阳府衙。
  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昔日森严官衙,今朝游览胜地。令我十分感兴趣的是,府衙里高悬低挂的匾额楹联。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彰显了衙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是古代朝政的一面镜子。古代衙门里的匾联大都以勤政爱民、慎刑谨身、反腐倡廉为要旨,实为一种衙门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和积极用世思想,在官衙的匾联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南阳府衙的匾联,从类别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警人世、昭襟怀、寓抱负诸类。这些匾联契合于官署建筑与环境,其雕镂,不论阴刻阳镌,皆刀法洗练,点画有致,彰显和凸显了书品的神韵风采,拓展了衙门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其书体行草隶篆俱全,或恣意潇洒,或苍劲古朴,或清秀俊雅,集各种书法风格于一体,令我驻足反复诵读深思。
  且看寅恭门里悬挂着的“清慎勤”匾额,意即清廉谨慎勤政之意。所谓“清”,是明于义理,绝其嗜欲之私,专心事君,尽职,不好利,不好名,不以自家妻子为念。做到念清、心清,做清白之官;所谓“慎”,即事事为民计,慎于事而熟思慎处,审案要慎,取予要慎,不以幽独昧天良,处处如鬼神监督。所谓“勤”,即视国事如家事,时时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怀痛痒相关之念。审理公务要勤,查禁赌博要勤,防盗要勤,勤以补拙,勤则寡过。
  我以为,“清慎勤”实为官箴也,古人尊之崇之,今人更应尊之崇之。
  再看大堂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事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势,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难欺天。”
  上联警示劝诫百姓,不要寻仇不要负气,更不要听人教唆来这里打官司,进到衙门里费心费事费钱就算最终打赢了官司也会使自己身心疲累。下联告诫为官者,处理政务审断案件一定要斟酌情理考虑具体情况,做官者如果不清不勤不慎很容易造孽,造孽之人可以欺人但难欺天,终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上联贯穿了“无讼”“息讼”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修齐治平”“德主刑辅”,统治者把“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作为治平社会的重要特征。孔子曾经感叹:要是没有官司没有诉讼该多好啊!自古以来,渴求无讼、息讼、以讼为耻的价值观念盛行,清代各地讼事之多少被作为评判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下联则反映了古代“原情定理”“情法允谐”观念。古人强调“天理国法人情”,要求在司法审判中以情理断案。古代司法官对亲情的珍视,对百姓疾苦的体恤和他们在息讼时表现出来的司法智慧,其现实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分。
  我以为,此联的意义对于做好当下信访人的息诉罢访,具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花洲书院拜范公
  出了南阳府衙,就直奔邓州。沿途下起了小雨,到了邓州,雨依旧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们淋着雨搜索到花洲书院,朝拜了范文正公。
  花洲书院乃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创办,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书院占地200余亩,东部是江南园林式的百花洲,树茂石奇,花繁竹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生辉,湖光波影,诗意盎然。中部为花洲书院的主体,门前广场耸立着铜铸范仲淹像和刻有《岳阳楼记》全文的花岗岩照壁,照壁背面刻着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佐证着范公撰写《岳阳楼记》的历史。西侧是范文正公祠,系邓州百姓为纪念范仲淹所建,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正堂供奉着范文正公的塑像,两边墙上还镶嵌着范公四个儿子的石刻画像。再西侧,自北向南坐落着《邓州名人馆》《中国书法大观廊》《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古碑廊》。
  花洲书院的创办,使邓州文运大振,人才辈出。范仲淹曾作诗“春风堂下红香满”以记其盛。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关学宗师、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元祐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等,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还有辛亥革命先驱邓州籍王庚先,抗日英雄梁雷,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都是从花洲书院成长起来的才子。范公离邓后,州人十分怀念他,于花洲书院旁建祠祀公。花洲书院是书院与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庆历四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夭折,自请外放。次年十一月,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时年57岁,且患有严重肺疾。虽然遭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严重打击,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他“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佳话传千载而不衰;他经常出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与民休戚与共;他重教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亲自带领百姓凿井耕田,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政简刑清,吏畏其威,民怀其德。
  范仲淹知邓三载,不但孜孜民事,政绩卓然,而且文名远扬,惊世骇俗。范仲淹接到挚友滕子京的《求记书》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遂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写成了《岳阳楼记》,气势磅礴,语势锵然,是其思想精华、品格情操和文学风采的集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大业前赴后继。范公泽被千秋,流芳百世!
  这座传范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于今更加耀眼夺目,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