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 骑 红 尘 ”过 商 州
刘 毅
文章字数:2776

  荔枝是一种原产于我国南方的水果,尤以岭南地区(即两广及海南岛一带)出产的为佳。它的果期在夏季,果实呈紫红色或鲜红色,果皮有鳞斑状突起,剥开果皮,里面是半透明凝脂状的果肉,晶莹剔透,鲜嫩多汁,带有独特的清香,入口爽脆甘甜,令人唇齿留芳,回味无穷。
  荔枝,古称“离支”“荔支”,即割去枝丫之意。荔枝不耐储藏,不易保鲜,据《本草纲目·果之三·荔枝》载:“离枝……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荔枝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关于荔枝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见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荅遝离支”句。
  荔枝味道甘酸相宜,性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质,既可开胃,又可入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欢迎。唐代张九龄在《荔枝赋(并序)》中对荔枝大加赞叹,誉之“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时,常食荔枝,写下了不少与之有关的诗句,极尽赞美之能事,其中尤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
  当然,关于荔枝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不仅让荔枝这种水果家喻户晓,而且为其增添了一抹浪漫传奇的色彩,后世更是以“妃子笑”作为一种荔枝品种的名字。
  唐玄宗李隆基遣人将荔枝不远千里运送至长安,为的是博杨贵妃红颜一笑,要将最珍贵的果实送给最珍爱的人,成就了一段帝王与美人的千古传奇。然而,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荔枝特别不易贮存,从岭南到长安,沿途数千里之遥,加之古时道路崎岖曲折,而荔枝成熟在夏季,那时又无飞机、汽车等运输工具以及制冰冷藏等保鲜技术,即使一路快马加鞭接力传送,也需数日,它是如何保鲜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曾有考论。近读清人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其中就记载有岭南荔枝怎么保鲜运送到长安的方法。据《岭南荔枝谱·杂事》载:“阮福曰:‘考新旧《唐书·地理志》,东西川土贡无荔支,而独著其名于岭南。又《唐书·礼乐志》载南方进荔支事,若是蜀产,当曰西方,然则开元所贡者,为岭南所产无疑矣。又杜子美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支。又云: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支。子美亲见其事,更为确实。’”
  (阮福)又曰:“昔人有七日至长安之说,殆妄也。白居易《荔支图》序云:其实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此果三日后色香俱变,岂有七昼夜汗马之上而尚可食者?况自广州至关中数千里,即飞骑置堠亦不能七日即至也。当如汉武移植扶荔宫故事,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由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耳。”
  其文第二段大意是:阮福指出,古人有将荔枝在七日之内从岭南运至长安的说法,这大概是错误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曾说,荔枝的果实从树上采摘后,一天颜色变化,二天香味变化,四五天之后色香味全部都没有了。荔枝采摘之后三天色香俱变,怎么可能用快马经过七天时间运到长安之后还可以吃呢?况且从岭南广州到关中长安,长达数千里之遥,即使沿途广设驿站,频换人马,也不可能只用七天时间就能送达。应当是采用类似于汉武帝在扶荔宫移植荔枝的做法,将荔枝树种植于器物中,从湖南一带运送到湖北的襄阳,再通过丹江用船运到商州的秦岭山中不能通航的地方,这时荔枝刚好成熟,于是采摘之后,翻越秦岭,通过快马运送至华清宫,这样就能保证成熟的荔枝在采摘之后一日内送达。
  吴应逵(生卒不详),字鸿来,号雁山,清广东鹤山(今鹤山市)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博学工文。道光年间,曾受聘参加《广东通志》重修及《鹤山县志》纂修。著作颇丰,有《雁山文集》《岭南荔枝谱》及《谱荔轩笔记》传世。其中,《岭南荔枝谱》共六卷,纂辑于道光年间。阮福(公元1801年——1875年),字赐卿,一字小芸,号喜斋,清仪征人,居扬州。官至甘肃平凉知府,候选郎中。通经学,尤好金石考据。著有《孝经义疏补》《两浙金石志补遗》等,其《普洱茶记》一文使普洱茶名遍天下。
  文中“飞骑置堠”的说法,可见于北宋苏轼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汉武移植扶荔宫故事”载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汉武帝时曾建扶荔宫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荔枝等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当然,荔枝喜温喜湿,北方寒冷干燥,荔枝不是枯死,就是不结果,汉武帝移栽荔枝的试验无疑是失败的,否则后世也就不用南荔北运了。“丹河”无疑是指丹江,丹江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所辖县级丹江口市(清为均州)注入汉江,而清代均州隶襄阳府(今湖北襄阳市),故文中曰“襄阳丹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则当指龙驹寨(今丹凤县城),众所周知,丹江在旧时自龙驹寨以下始通舟楫,南来北往的货物皆在此水陆换载,故龙驹寨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
  阮福在引用《新唐书》《旧唐书》等相关记载,论证唐代开元年间所贡荔枝出自岭南后,又引用杜甫《病橘》及《解闷十二首·其九》中的诗句为佐证,继而指出,岭南的荔枝要确保及时运送到长安,应当是事先将荔枝树栽植于器物中,在果实临近成熟时,先整树运至湖北襄阳,再通过丹江水运至商州,此时荔枝刚好成熟,采摘之后,通过快马送抵华清宫(古时从龙驹寨至长安四百余里)。如此器物栽植,整树运送,途中采摘,水陆联运,方可保证成熟的荔枝在采摘之后于一日之内运抵华清宫。
  当然,关于唐代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来自哪里,学界尚有“四川说(经荔枝道)”“福建说”“岭南说”等几种说法。三地之中,尤以岭南距长安最远,北运的保鲜难度最大,故苏轼即认为“此时荔枝自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致之,非岭南也”,涪州的荔枝通过荔枝道(从四川穿越巴山至汉中,由子午道至长安)北运长安最为便捷,但岭南的荔枝品质是最高的。据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而在《新唐书》等史籍中也有岭南荔枝作为贡品的记载。如若杨贵妃吃的荔枝真是来自岭南的话,那么如何将岭南荔枝运至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清代学者阮福的推论极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总之,商州作为古代长安乃至西北通往东南一带最便捷的路径商於古道上的重镇,是岭南等地物资北运长安的必经之地,其坐拥秦岭之雄,东据武关之险,西扼蓝关之要,通秦达楚,连南接北,更兼有丹江龙驹寨码头水通襄汉之便利,在陇海铁路通车之前长期“百艇千蹄,商贾如云”“鸡鸣有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曾是何等的繁华!唐代诗人王贞白《商山》诗曰:“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在唐代,长安作为国都,商於古道到达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君不见,有多少商旅学子、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贬官谪宦奔波在这条古道上,正如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诗云:“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