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有情怀 肩有担当
本报通讯员 李 丽 杨远彦 戴福汗
文章字数:1566
  中等个头,戴着眼镜,拿着笔记本,和村民坐在板凳上聊家常,详细记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
  带领驻村队员走进安置点,和五保户掏心窝子交朋友,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食用菌大棚内、田埂旁、烤烟种植地里、脱贫户家中,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他就是镇安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驻铁厂镇新声村第一书记张吉华。
  “在哪里都是工作,农村有广阔的锻炼天地”
  1989年参加工作的张吉华,长期从事乡村教育,于2017年调入镇安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工作。由于他先后担任过代课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对基层工作十分熟悉,2021年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启动后,他主动请缨,要求下乡担任第一书记。
  来到新声村后,张吉华迅速进入角色,带领工作队员沉下身子,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和工作队员走访了全村254户脱贫户和5户重点监测户,基本摸清了全村脱贫人口的家庭情况。张书记经常与队员交流工作心得,并告诉他们:“农村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尤其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是一门大学问。”经过半年的磨炼,他们和百姓打成了一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有一个好产业,才能民富村强”
  “有一个好产业,才能民富村强。”这是张吉华在四支队伍干部会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新声村是食用菌产业大村,但因管理不善,导致部分香菇大棚闲置,未发挥经济效益。在四支队伍开会商量产业发展问题时,张吉华力主把已成型的产业“盘活”,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他说:“我们一定要做到打扫好屋子再请客,不能让入驻企业有后顾之忧。”
  他和村上四支队伍一起,先从产业发展用地着手,一家一户做工作。时值农忙季节,有的群众干活干到很晚,他们就耐心等候,最终把所有产业发展用地全部流转完成。
  如今,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声村成功引进大坪“丰菇源”食用菌企业,300万袋食用菌产业园再次“复活”,不但带动周边20多户脱贫户增收致富,对村集体经济也有较大的增补。
  “不能忘了教育、文化的本”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吉华,驻村期间最为关注的是辖区教育动态。每到一户,他都详细了解家里有无孩子上学、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孩子有啥特长等,对了解到的情况及时梳理,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予以协调解决,群众亲切地叫他“校长”书记。
  到监测户明品宗家走访时,张吉华发现11岁的孩子明某某性格怪异,经过交谈,才知道孩子有智力障碍,立即前往县特教学校联系上学事宜,因孩子家庭不具备接送条件未能如愿后,他又联系到镇内的黄龙小学,帮助孩子就近入学,圆了“上学梦”。如今,孩子变得开朗了,每次见到张书记,都用不太流利的语调喊“爷爷好”,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家访后还向他挥手告别。
  为了鼓励乡村孩子勤奋学习,张吉华组织开展“立志向、送方法、培习惯”系列活动,积极联系企业对困难大学生进行助学慰问,并安排部分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强化锻炼。同时,鼓励新声村的学子勤奋学习,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百姓家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家再小的事都是大事!”他坚持每周遍访,把群众的窝火事、急切事、难缠事、期盼事一一记在本子上。
  村中有位眼疾老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多种原因对基层干部有了偏见,一月总有几次到村上大吵大闹,影响正常办公。看到此情此景,张吉华心里很不是滋味,每逢老人来时,他便带头接待,热情地将老人拉到自己的办公室,为其倒上一杯热茶,耐心讲解政策,语重心长地劝说,有时还给老人买些生活用品,亲自把老人送回家。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热情感动了老人,改变了老人对基层干部的偏见,不但再也不来村上闹事,村干部在老人家附近调处矛盾时,他还主动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驻村期间,张吉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同时也收获了群众的掌声和赞誉。面对大家的肯定,他诚恳地说:“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但为民服务的情怀和责任、担当是无限的,我愿意继续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