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京 夫 的 平 民 情 怀
王宇鹏
文章字数:2881

  “商州道中,布衣粗食,一根手杖行天下;长安城内,锦心妙笔,八里情仇撼人间。” 晓雷先生的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京夫先生做人为文的影响力。京夫先生离开我们十多年了,熟悉他的父老乡亲都很怀念他。他为人敦厚随和,处世谨言慎行,做事低调勤奋,无论身份和工作关系怎样变化,身上始终保持着山地人特有的禀性:亲和朴实,顽强有为。
  京夫原名郭景富,1942年出生于商县(今商州区)腰市马角双庙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懂阴阳,常服务于马角方圆几十里的民俗活动。商县解放后,7岁的京夫被父亲送到五里外的双庙子小学读书,学校当时没有课本,老师自己写文章编教材,其出神入化地讲解将小景富带入了非常美妙的艺术境界。这种启蒙教育让他很小就向往山外的大千世界,也为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1959年秋天,17岁的郭景富从商县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商县腰市民办中学当体育教师。他清新率真,留个小平头,一袭洁净的白衬衫别在裤腰里,篮球场上常有他英姿飒爽的身影。傍晚时分,他的房子里会飘出俄罗斯民歌小调,这让他和那些工农兵老师有了天然鸿沟,有人背地里称他脱离社会生产,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1960年,郭景富被调到亘斗湾小学,此地因寺垭岭呈牛亘斗形而得名,此小学也就是后来的腰市中心小学。郭景富平时沉默寡言,少与人交流,但他善于观察沉思,喜欢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察认识形诸笔端。他想通过文学为自己构建一个内心的理想王国,也想通过写作来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962年国家经历罕见的天灾,全国人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缺衣少食,生活极其贫困。贫救会分给亘斗湾(寺垭)小学一身绒衣,让校长主持分给无棉衣过冬的教师。该小学十几名教师集中在校会议室研究讨论分配方案,大家分组讨论六、七次,到了晚上11点半还没个结果。隆冬时天,人们袖着双手,瑟瑟发抖,眼巴巴地散了会,郭景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信手在教案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了一首小诗:
  “一校十数人,照顾一两身。
  谁应谁不应,难煞主持人。”
  在那个讲阶级斗争、上纲上线的特殊年代,他写好的小诗还未来得及收拾,就被游门子的闲人看见,告发给了有关领导,说他对社会主义路线不满,郭景富老师随即被定为“右派”,这个帽子压得他更加抬不起头。在当时开展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过程中,他经常被当作典型批斗。人生刚起步便蒙受重大挫折和羞辱,这使他在后来的处世做人和写作中更加谨言慎行,始终保持着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他常常思考人生、社会,同时把个人命运融入到时代发展之中。我们读他的作品,根本看不出失衡、消极的心态,更多的是他的人民立场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他把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1969年修庙湾水库,郭景富被抽到庙湾水库政工组写材料,搞宣传。他为了获得直接工作经验,体察一线工作的危险艰辛,冒险爬上断岩绝壁,用绳索将自己悬在半空中,感受惊心动魄的飞岩打钎工作。这一时期,他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写出了一些歌颂群众英雄先进事迹的脍炙人口的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歌颂人民群众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并热情洋溢地在工地演出。他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施工安全手册》和朗朗上口的安全歌诀,这些安全范本后来在各战斗营里被学习推广。这段时期,郭景富老师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被庙湾水库建设指挥部评为先进宣传战斗员。
  1970年前后,郭景富老师被调入大荆中学任教。小有名气的他,被大荆区宣传干事委派到西峪南泥湖实地了解、整理该村支书王志余的先进事迹,为全区农业学大寨树典型、立榜样。郭景富老师脚穿草鞋,跋山涉水,走访民众12户20余人,获得了王志余以愚公移山之志带领群众开山修路、遇水架桥、兴修水利、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大量素材,从多个侧面了解到王支书在自家揭不开锅的状态下,带领群众冒严寒、啃冰碴糊汤块、不舍昼夜地打通灞源岭的先进事迹。他白天与群众一起劳动,体验吃糠咽菜的困苦日子;晚上和王支书溜光席,抵足畅谈改造自然、修建梯田的困难和应对办法。在支援庙湾水库建设过程中,郭景富不遗余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王支书一起深入农户,给老百姓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回校后写成农业学大寨典型材料《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好党员--王志余》。他满含热泪地向大荆区委书记汇报了山区民生之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该典型材料后来被上呈县上和地区,王志余被树立为商洛地区农业学大寨模范。
  同年,郭景富老师被抽调到二龙山水库搞政工宣传。他既是民工,又是技术员,白天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打炮眼、填充炸药,负责安全警卫,晚上和民工一起睡工地窝棚,还要写稿、改稿、组稿,编写宣传材料,并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临时上报材料。这一时期,他以商县人民修麻街岭公路为题材写成了散文《破天篁》,歌颂英雄的商县人民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他还创编了《二嫂缴猪》的剧本,塑造了一位一心为公、不计个人恩怨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当时引起不小反响。
  随着郭景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972年他被调入商县文创室创编戏曲节目,期间又重新开始小说创作。1976年,他被借调到《延河》编辑部协助审稿。文革刚刚结束,郭景富似乎感知到自己生命和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便将彭真在商县草庙沟老干所的经历感受构思成短篇小说《手杖》,于1980年在《延河》杂志以笔名京夫发表,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引起巨大反响。《手杖》的成功,让京夫的小说创作踏上了稳步攀升的阶段,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爆发期、丰收期。1985年,京夫由原商县文创室调入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开始了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此后,京夫的创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人民立场的大方向。1993年,“陕军东征”之一的长篇小说《八里情仇》出版,该书将社会中复杂的人性斗争客观再现,对人物塑造坚持冷峻的现实主义原则,既注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又尊重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发展的逻辑,不拔高,不贴标签。他始终以人民认同赞誉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来塑造人物,不回避人性中的消极阴暗的一面,塑造的人物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影子。他的作品具有浓厚扎实的生活积淀,多表达弱者对命运的抗争,也寄寓着他美好理想的人格追求,读之真切、真实、富有真情。一些作品细腻真实地再现地域生活的神秘,体现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物命运深刻的省察。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厚深沉,思想内蕴深,思辨性强,塑造人物手法精准灵活,有较强的驾驭语言能力。他从来不回避人的思想心理和文化冲突,充分塑造多面性立体化的人,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读京夫的作品,您会被真切的生活场景和微妙精微的人物心理活动所震撼,精彩之处让人击节赞叹。
  京夫是贫瘠山地长出的顽强青松,他高洁质朴的品性源自于党的教育和苦难生活的磨砺,他的作品开掘的思想深度源自于他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切肤的生命之痛。他受过整、挨过罚,命运的捉弄让他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痛彻的体验,愈是如此,他愈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弘扬高昂的人道主义精神。
  斯人已去,可他传世的400多万字的丰厚作品,成为商洛文学创作的里程碑。我们怀念他,愿我们后来者能秉承他高洁的人格品性,像他一样具有厚朴的平民情怀,顽强地扎根于商洛这片得天独厚的文学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