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年俗
高 鸿
文章字数:1822
  春节,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尤其以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为隆重。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丹凤县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送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都要“送灶王爷”。这一天又称为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行为、节俭程度,因而给灶王爷的对联便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是谁?说法不一。只要家里有灶房,便须请灶神。为了隆重的祭祀,大多数人家还要准备一只红色的大公鸡,宰了敬献灶神。这一天的晚饭也很特别,每家都做“搅团”,意为糊住灶神的“嘴”,在玉帝面前不说本家过错。晚饭结束后,家家户户开始点蜡、鸣炮,到腊月三十再请回灶神。
  扫 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按民间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期盼。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选黄道吉日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以前,春联大都由族里的读书人义务撰写。现在,为了省事大家都到集市上买现成春联。贴春联时先给主房贴,再给其他房门贴。有“白事”的人家不能贴红春联,只能贴白色或黄色春联,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贴春联一般都在大年三十上午完成。大门上、柴棚、猪圈都可贴上红红的春联,红红火火图个喜庆。挂灯笼与贴春联是同步的,把准备好的大红灯笼挂起来,除夕到元宵节之前夜夜亮,白墙红灯,格外喜庆。只是县城大街小巷的红灯笼挂得更多更早,红灯笼一挂,年关将近,年味日浓。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经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
  祭 祀
  年的祭祀就是上坟祭祖,大都在大年三十晚上进行的。一是祭拜天地。放一挂鞭炮,点燃一对红蜡烛,上香。父亲跪在中堂前,在蜡烛上将香和黄表点燃,虔诚地烧起来,磕头作揖,嘴里念念有词,感念天地护佑,祈祷上苍来年五谷丰登。二是祭拜山神。村里的山神庙里供奉着土地神、财神爷等多位尊神。放鞭炮,跪拜,点蜡烛、上香、焚烧黄表、低声诵念。三是给先人送长明灯。敬天地神灵,祭列祖列宗。这些是农村简朴而庄重的年的祭祀仪式。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围坐炉旁闲聊,看春晚,包饺子,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祈祷保佑长辈延年益寿。
  拜 年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年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由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福,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祝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