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谷与玉米
雷家炳
文章字数:797
  中国古时的“五谷”,系指黍、稷、稻、麦、菽。
  黍【shǔ】,俗称“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粘,可酿酒。其实,五谷中的“黍”,不仅仅指“黍子”一种,而是包括黍类的蜀黍(高梁)等作物。
  稷【jì】,又称粟【sù】,即谷子的原型和古称,可以作为饭食与酿酒;秆叶可为牲畜饲料。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稻,即稻米,分秔【jīng】(即粳米)、糯两种。
  麦,即大麦和小麦,包括青稞、燕麦、莜麦等。
  菽【shū】,即豆类的总称,诸如大豆(俗称黄豆)、荅(dá,小豆)、豌豆、扁豆、绿豆和豇豆等,至今广为栽培的豆类作物不逾20种。
  五谷中何以没有玉米呢?这是因为我国古时没有玉米,玉米系明代中叶才从外国引进,故而未能列入五谷之中。
  玉米,别名玉蜀黍、棒子、苞谷、苞米、苞粟、玉茭、珍珠米、苞芦、大芦粟、珍珠粒、御米等20多个,原产于中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才逐渐传至世界各地。玉米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为明代中期。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佛朗机(明代时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混称)对我国进献贡品中,即包括有玉米种子,称作“御麦”。当时,皇帝朱厚照和大臣们喜爱这“御用之麦”的名称,下令先在姑苏一带试种,后迅速在各地种植,发展到全国。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时任商州知州刘承学在任庆云原撰基础上“矢志协力,扬兰抉芸,益损兴革,相得益彰”纂修得成的《商略》中,“物产”里就有“小麦:《图经》云:麦金也。金旺而生,火旺而死。麦生于桃,二百四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盖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故小麦微寒,兼有寒温热冷。以为麯则温,麫热而麸冷;色有白、有紫。又有色大而粒肥者为御麦,可为饭、为饼、为蒸食,秋后嘉”的记载。因当时玉米刚引进试种不久,故而被混淆而错列为麦类作物了,显然为误。小麦为夏收作物,而从“色大而粒肥者为御麦……秋后嘉”即可辨别,分明是指玉米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