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村大集上的爱心主播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513
  2月9日,雨夹雪,洛南县保安镇的集市上,行人很少,一位老人孤零零坐在路沿子上卖柿饼,李博走上前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婆,把剩下的柿饼卖给我吧。”
  老人有些讶异也有些惊喜,称柿饼的功夫,李博问她:“下雨天你咋还出来呢,早上几点出门的,吃饭了没?”老人回答,家在山沟里,为了赶个早集,天没亮就出门了,走了20多里路,吃了个饼子。
  柿饼称好了,一共6斤30元,李博递过去100元,称不用找了,老人不可置信地看着他说:“太多了,好娃呀,咋能多收你的钱呢?”几番拉扯,李博拦住了翻找零钱的老人,还带她去吃了碗热腾腾的饺子。
  临走时,李博送给老人一个相框——不知什么时候,他为老人拍了张照片并冲印出来了。
  老人看着照片上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她拉着李博的手,眼眶湿湿的,不知说什么好。
  这是李博短视频账号里的一条视频内容。类似的场景在洛南县永丰、景村、古城、柏峪寺等乡镇集市上多次出现,“柿饼奶奶”“香葱大伯”“花盆夫妻”“板栗哥”……这些农村集市上最寻常的小摊小贩,是李博拍摄的主角,也是他选择关心帮助的人群。
  在李博的视频里,他们素不相识,却很亲切地用洛南方言交流,真实、生动、感人,没有提前的策划、编排,没有另类、搞怪、博眼球的内容,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发生。
  3月21日,记者联系到李博,他在洛南县经营一家手机维修店,平时爱好摄影。为了拓展业务,他经常开车拉着设备穿梭在各个乡镇的集上。他发现,逢集时,有不少老人拿着自产的蔬菜、农特产品,走很远的路摆摊卖钱,有的大半天连口热乎饭都舍不得买来吃。“看到这些老人就想到自家的老人。”李博说,儿时,母亲常带着他去集上售卖山货,因此,看见集上的人,分外亲切,就想用手机拍下来。
  这些老人,有的是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偷着跑出来的,也有子女在外地打工,顾不上管的,不论哪种情形,李博都认为:“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挣钱更不容易。”他通常会以多出的钱把老人的东西全部一买,再请他们吃个饭,顺路的话,直接把他们送回家。遇上过节,他还会给老人买水果、牛奶之类的礼品。
  拍着拍着,“洛南有个修手机的好心小伙儿”在各个集镇传开了,李博还在店里设了专项公益基金,带着员工一起帮助这些困难人群。
  李博关注的,不仅有老人,还有帮父母照看生意的小孩、外地过来的小商贩、有病人或残疾人的困难家庭等。视频展现的,也不单是爱心付出,更是农村集市的一个群像:很多小人物在生活面前,体现出的乐观、坚韧、勤劳、善良,和做人的骨气。
  “有个60多岁的大叔在景村镇修鞋,并靠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每次从这儿路过,李博都会和大叔聊两句,他注意到,大叔很少买饭吃,“我问他为啥不吃饭,他说能省就给孙子省着点。”李博说,大叔让他感到了亲情的伟大。“我有时给他带个夹馍,下雨天了帮他搭个帐篷啥的。”
  还有一次,李博在集上帮了一个家里有病人的中年男子,他认为只是一点小忙,没想到,不久后,李博正在县城的店里忙活,这个男子从乡下坐车辗转找到他,塞给他一包从山上捡的毛栗,转身就要走,他想给男子送一桶油一箱奶,却没能叫住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集镇上,碰到一些心灵手巧,却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时,李博也会提议他们跟着自己学修手机,鼓励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做木勺、蔑笼、砂锅的传统老手艺人更是占据了他的多数流量,“他们的手艺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李博说,经常有粉丝留言让他帮忙捎货,一双手工棉窝窝、几个砂锅,或是一个竹篮,他都非常愿意效劳。
  网友称李博是“短视频里的一股清流”。在他的每一个短视频下,都有诸如“洛南人学习的榜样”“满满都是正能量”“好人一生平安”等评论。还有网友称:“每次看你的视频都感动到流泪。”一些人加入了李博的爱心队伍,他们不拘形式,随时随地,织着一张爱心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