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龙山 荒山变美景 致富在家门
文章字数:2179
    五龙山林业科技示范园一角

    五龙山上好风光

  本报记者 肖 云
  昔日荒山变青山
  从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五龙山下蜿蜒而上,漫山遍野的绿意扑面而来,一片片树叶像绿色的小手在微风中摇摆。“这片是核桃林,那片是杏树林,前面还有榆叶梅、樱花、紫薇、丁香……”任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行饶有兴味地介绍道。
  据说,这片山峦中有个高出的山头,分了五条小的山脉,看上去就像五条龙相拱,因而得名五龙山。
  到达山顶后,沿着花木掩映的观景长廊上到观景台极目远望,向东可远眺南秦川全景,向西可欣赏五龙山风光,向南可俯瞰南秦水库,向北可遥望西十高铁商洛西站,田园美景与现代化的城镇建设新貌尽收眼底。
  然而,在村民张兵厚的记忆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地,甚至没有一条上山的路,丛生的杂草挡住了乡亲们致富的脚步。
  “现在的任家村是由原任家村、龙家村、联合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王建行介绍,原任家村在五龙山脚下,联合村在半山上,下山的路是一条约3公里的羊肠小道,立地条件最差,“从镇上买的化肥要靠人力往回背,自行车都骑不上去,只能架在肩上扛回去。”
  1994年,联合村发动全村老少108户418人,每户捐资100元,夜以继日开山凿石,一个冬天修了一条通往原任家村的砂石路。1998年,市上率先引进良种核桃,大力推广核桃种植,五龙山附近的几个村积极响应,在荒坡上种下一棵棵笔直挺拔的核桃树苗。几年时间,五龙山绿树成荫,生机勃发,昔日荒山变青山。
  产业转型蹚新路
  2002年,原任家村、龙家村、联合村三村合并为任家村,打破了村与村的限制,更多的资源被有效整合,核桃产业发展迅猛。
  “那些年核桃价好,一斤青皮核桃卖到了3块钱。”王建行说,为了延长核桃产业的黄金期,村上作了很多尝试:成立良种核桃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树种,加强核桃科管;组建3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外出接活挣取劳务费;开办核桃加工厂,生产枣夹核桃、椒盐核桃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016年前后,由于核桃品种低产老化以及核桃价格持续走低,村民种核桃的积极性遭受打击,纷纷外出打工另谋出路。大片核桃地荒芜,五龙山的发展面临新的危机。
  在这关键时期,杨峪河镇党委、政府及任家村“两委”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当地交通、区位、生态等资源优势,决定依托科技和项目,在大的城镇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两大转型——产业转型和业态转型。
  经与村民协商,任家村引进商洛市林业科工贸公司,流转1200亩林地,按照“政府引导 村企联营”的发展思路,采取集约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中,村集体投入资金30万元,每年保本分红3万元。村上紧扣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一方面推广10项科管技术,每年对1600亩良种核桃进行高标准科管;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嫁接了150亩红仁核桃、130棵文玩核桃,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而今,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给任家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王建行说,西十高铁线路经过原任家村,原龙家村位于高铁康养新城的规划区,原联合村计划建成康养民宿区。而处于核心地带的五龙山,将打造成集核桃产业综合开发、林果花卉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们累计争取省级部门专项发展资金5000万元,产业联动带动项目总投资1.2亿元,通过项目带动逐步实现五龙山业态转型,完成从单一核桃种植到农旅深度融合的华丽转身。”杨峪河镇镇长张荣说。
  项目带动富百姓
  近年来,杨峪河镇围绕五龙山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大力实施十大项目,即建设花卉观赏区,种植芍药、玫瑰、牡丹、杜鹃等花卉200亩;在区乡村振兴局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投入70万元连续两年在核桃树下套种四季豆、红小豆等林下杂豆400亩,套种油用牡丹等中药材800亩;建设高标准水果采摘园区,今年栽种樱桃、苹果、梨、桃、无花果等各类水杂果3000株;与秦韵教育学校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100亩香椿园;在山腰处修建生态观光鱼塘,实现南秦水库和园区用水循环;建成红豆杉育苗基地80亩;栽植白皮松、小叶黄杨等绿化苗木2万多棵,种植樱花、紫荆花、紫薇花、榆叶梅等观花苗木10万多株,极大地丰富了园区植被种类,增强了观赏性;利用农房建设精品民宿,构建“产业+旅游+庭院”模式;进一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修建园内道路4.5公里,通水管网1500米,观光台2
  个,观景亭2个。
  “通过实施10个项目,将有效盘活任家村的土地、林地、农房等资源和闲置资产,真正实现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基本实现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民房变民宿的业态转型。”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的
  山峦,张荣满怀期盼地说。
  与此同时,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
  园区务工、入股分红、农副产品销售等方式,使任家村群众实现“一地挣五金”的增收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流转土地收‘租金’。园区建设流转村民土地1600亩,累计400人受益,人均年增收1200元;务工就业挣‘薪金’。在园区长期务工的群众有百余人,年人均务工工资3800元;自愿入股分‘红金’。2022年以来,村民累计领取分红80万元;自主创业赚‘资金’。未来,利用示范园、西十高铁建设带来的人流量,村民可自主销售农副产品、经营餐饮住宿;以奖代补得‘现金’。村民自主发展林下种植,每亩地补现金100元。”王建行解释道。
  最近,70岁的张兵厚时常转到山上看建设进度,他感慨地说:“以前山上都是杂草,现在种满了树,能看风景,还多了挣钱的门路。”西十高铁距离张兵厚家只有3公里,他们计划在高铁修通后办一个农家乐,到时候一家七口和和美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