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 产业旺了 生活甜了
本报通讯员 陈维智
文章字数:1595
    西口回族镇青树村稻虾基地

    镇安县云盖寺镇秦绿公司工人采摘木耳

  “跟着能人蒋维华,增收致富路宽阔!”5月30日,镇安县大坪镇庙沟村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种植基地内,百余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整齐摆放的菌棒上“伞花”点点,工人正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装箱,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将绿水青山“好产品”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份成绩单:今年一季度,镇安县生产总值24.03亿元,增速7.2%,位列全市第一。
  特色产业强起来
  镇安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清顺治元年,江南刘氏自南方引进茶种在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种植成功,让这里成为商洛发展茶叶最早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镇安县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打造,不断扩规模、提效益、创品牌,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前,该县已经开发绿茶、白茶、红茶3个品系10多个品种,茶叶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产业发展的同时,镇安茶叶品牌持续做大做强。该县“象园茶”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和有机认证,上海国际博览会“中国好茶叶”金奖、“国家五星茗茶品质标准”等称号,镇安茶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如何进一步发展茶产业,促进群众增收?镇安县以茶旅融合作为新的突破口。今年3月,该县举办象园茶开采节,采茶姑娘提着茶篓,分散在茶垄间,将细嫩的叶芽采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放进茶篓;游客行走在茶垄间,或是体验采茶,或是拍照打卡,欢笑在山间回荡。开采节启动仪式上,民俗歌曲《象园茶歌》、渔鼓说唱《喜看硕果满枝头》以及茶艺展示等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旖旎风光伴茶香,截至目前,该县发展茶园11.55万亩,年产茶叶1250吨,产值2.5亿元。此外,镇安县发展魔芋5.6万亩、产值1.5亿元,发展药材20.89万亩、产值2.7亿元,发展传统产业板栗60.5万亩、产值1.2亿元。产业金花朵朵盛开,镇安的特色产业越做越大。
  人才赋能产业旺
  “大坪镇的农光互补塔式木耳,从塔架入地到木耳采摘用时约30天,亩均布设菌袋1万至1.5万袋,数量是地栽式的六七倍,亩产干木耳500公斤左右,这种模式生产时间短、投资见效快、亩均效益高,是一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镇安县大坪镇党委书记邹专说。
  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镇安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产业基地、社区工厂、职业技术学校为载体,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外出观摩学习、一线实操等方式,补短板、提技能,大力培育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本土实用人才。
  镇安出台《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十条措施》《科技特派团管理服务办法》等制度,聚合“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等方面科技人才驻点兴农、入企兴业。据统计,镇安县已聘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00多人,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链条长起来
  “爱这座大山,就要让这里变得更好,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作为土生土长的镇安人,我立志要使镇安成为东北黑木耳外迁的‘第二故乡’。”镇安县秦绿公司负责人余之超说。
  近年来,镇安县秦绿公司着力打造品牌,将产品拓展到中高端市场,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我们的木耳基地可以解决200多人长期就业,打袋、剪袋、拌料、装架等环节都要用工,最忙的时候每天用工80多人,采摘时用工量更大。”余之超介绍。
  作为镇安县高寒食用菌木耳产业协会会长,余之超在延长木耳产业链上费尽功夫,先后注册成立了食品公司、产业协会,公司拥有年产1000万袋食用菌种厂1座、木耳种植示范基地530亩,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在余之超的示范带动下,镇安县木耳种植基地已发展到云盖寺镇西华、金钟和米粮镇清泥、水峡等10个村,带动1056户群众发展起了木耳产业。
  目前,镇安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4家,不断拓展产业链的同时,群众也被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获得了实打实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