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访 马 炉
杨贤博
文章字数:1320
  到马炉村那个中午,天落雨。刘西有站在雨中,满脸微笑迎接大家走进马炉村。其实,他一直在这里,无论风里雨里,无论春夏秋冬。他脸上的微笑是虔诚的笑,坦然而无私,把一个农民的自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雕像,竖立在马炉村党支部办公室门前不大的广场上。广场横贯村子东西,他站在这里,看着来往的村民,满脸的自信,满脸的热情,这让路人不由得起敬三分,心中泛起温暖。
  ——这尊雕像,是一座丰碑,是几代人的精神楷模!
  刘西有是劳模,全国劳动模范。丹凤县无人不知,整个商洛有政治情怀的人也应该了解他一生的事迹。是的,他的事迹足以影响几代人,那种精神折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和时代价值!这个时代,正需要他的精神。
  刘西有——他是优秀党员、当代愚公、劳动模范、家风榜样、干部楷模。
  他头顶上的这些光环,是综合性的,是一般人难以拥有的,所以他不是一般人,但他也是个一般人。一个距丹凤县城几十公里外山沟里的农民,带领一方群众,改变贫穷生存状态的村干部,他身上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站在刘西有雕像处,眺望对面那几十个台阶的梯田,依然坚固而整齐的田地,让人感慨。那一台台梯田的石块在岁月的摧残下已经黝黑,但依然能感受出当年轰轰烈烈的劳动场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推的、拉的,挑的、担的,背的、抱的。铁锤的声响在山沟回荡,一双双有力而满是裂纹的大手,改变着一个村子的人的生存命运。
  走在雨中,感受着刘西有那双铿锵有力的大脚,很有力量的声音,在群众大会上的威望——誓为穷壤换新颜!这是我踏进这个村子,看到和想到一个楷模的力量。那些曾经号召群众栽植的山萸树,已经绿荫繁茂。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隐藏着一代劳模的一言一行和那冬去春来的故事。那些使用过的农具,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能感受出曾经崭新时代的力量,在改写着马炉村的历史。
  其实,我对刘西有并不了解。但我在多年前就听说过他与作家屈超耘的故事,也读过作家鱼在洋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要想吃上饺子,文章就不能写得太好》,读得人泪流满面,那里面把人情、人性、人格、人品以及君子的交往、作为和责任渗透得让人感慨万千。
  刘西有的儿子刘丹影,也是屈超耘先生的儿子,我是认识的,平易近人,像父亲一样,脸上带着微笑。他把自己曾经的遭遇、人生的苦难藏在心底,从不表现在脸上。他从小脚落残疾,给走路带来不便。虽如此,他一生既没有因为父亲是劳模而提出分外要求,也没有因屈超耘先生的身份而提出另一种待遇,他一生踏实做人,隔三岔五还能在报刊上看到他写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
  刘西有说过一句话很是感人——不能给党添麻烦,儿子虽然脚残疾了,但他的手臂还是好的。我已经给他准备了十几把䦆头,让他在马炉村干上一辈子,完成我们没有干完的事!
  刘西有已经远去,刘西有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过去,那一代同刘西有一同把热血与汗水洒在这片落后、边远、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的人也已远去。他们的子孙也许已经走出马炉村、走出秦岭,去寻找他们的梦想。如今的村子里空落落的,除了那些留守的老人。他们拄着拐杖,时不时站在刘西有的雕像前,凝望着这个曾经戴着白头巾的老头子,观望着民房墙壁上那个曾经熟悉的身影和几个村民商议村子的发展,眺望着对面依然坚固而整齐的梯田,一切的一切如在眼前,又似乎已经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