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知 了 声 声
舒添宇
文章字数:1873
  窗外的知了叫声清脆脆的,辽远而空灵。似大合唱,似协奏曲,单音高亢,和声激越,婉转成韵,悦耳动听。喜欢一个人静悄悄地去一棵洒满柳荫的树下,享受听觉的盛宴。
  孩提时,暑假里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用网罩网知了。三五个一起,凝神静气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把手里的“神器”长柄悄悄伸出,慢慢靠近那灵物。正在尽情放歌的知了被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惊,立马乱了方寸,呜哩哇啦一通乱叫,扑扇着翅膀,乖乖就范,与之前的潇洒截然不同。我们乐得欢呼雀跃,用准备好的线绳缚住知了的足,又放飞,任凭它乱叫乱飞,飞累了就静默下来。做了俘虏的知了大多是反应迟钝的,而警觉性高的闻风迅速逃离,瞬间没了踪影,让捕获行动屡屡受挫,留下小伙伴们满脸的怅惘和失落。
  在乡村,知了的鸣唱曾经记录我童年成长的每一个夏季。孩提时候,总感觉夏天的时光格外悠长,清晨叫醒我的是那房前屋后高树上的知了叫声,一浪高过一浪,直灌入耳鼓,仿佛一遍遍提醒着“知了!知了!起床了!”这声音不像催人起床的铃声那么讨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快感渗入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是在讲述从蛰伏黑暗来到光明世界的沧桑故事,还是在吟诵抒情长曲,抑或向芸芸众生宣讲它的滔滔宏论。我仿佛感觉一些亮晶晶的音符在澄澈的天空中飞舞,它吸引我立马穿衣起床,想凑近看个究竟,是什么神奇的物种有如此魔力。我不知道灵敏的双耳何时最先捕捉到知了的鸣唱并引发了我的兴趣,但我知道那神奇的声音,就是从外面的树上持续传来的知了鸣唱声。在我朦胧的记忆中,母亲常在我苏醒而静静聆听窗外知了的鸣唱时微笑着对我说:“听见了吗?‘尼昂虫’在唱歌,‘晓得吗?晓得吗?’娘也希望你快快长大,早点晓得事理。”于是我更加认真地倾听知了的鸣唱,听着听着好像真的听出“知了知了”的音调来了,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然后随同爹娘一道下地劳作,一道上山砍柴采药,一道去镇子上赶集……
  漫长的暑假,尽显夏天的闲散和浪漫。我常常在午饭过后,困意来袭,实在撑不住,竟倒在门前树下清凉的青石凳上睡着了,后来却迷迷糊糊感觉是躺在屋内床上。外面的天很蓝很蓝,知了鸣叫得格外起劲。燥热让我醒过来,又睡着,反反复复,恍恍惚惚,耳畔总有断断续续高高低低的知了在唱歌。等到睡意全无,踏踏实实醒来,太阳已经西斜,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到羊圈里牵出羊,带到远离庄稼的坡边,一边放羊,一边听着知了唱歌,慢慢打发着一个乡村少年的静好岁月。在知了叫声的陪伴中,我学会了跟在大人后面干农活、寻猪草、砍柴、攀爬高树,练就了矫捷的身手,为壮年后还不错的体质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的老家,几乎每一棵树上都鸣唱着或静栖着许多知了,连排成方阵的玉米秆上、匍匐爬行的南瓜蔓、地瓜蔓也留下知了的身影,它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歌唱着绿树,歌唱着阳光,歌唱着月色,歌唱着全部夏天,成为永远不知疲倦的乡野歌手。可惜在适者生存的食物链中,知了是弱势的,随时可能成为螳螂、蜂类、鸟类等猎食者的美食。当空中传来吱里哇啦不成曲调的叫声,我知道,那是知了遭遇了不测,那种撕心裂肺的哀鸣分明是一种抗议。然而无济于事,“哭泣”声音渐渐远逝,我也知道了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知了的学名叫“蝉”,我家乡的方言称为“尼昂虫”,是乡亲们模拟知了的声音来概念它的,倒是颇为贴切。后来接触了书本,读到了古诗,那活灵活现的知了呼之欲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借知了而比德,寄意深刻。“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司空曙闻蝉鸣而感叹光阴流逝人生易老。“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杨万里写得俏皮,画面感特别强。“依仗柴门外,临门听暮蝉”,王维有佛性,完全入了禅境。这些流传至今的诗句,或礼赞高洁品节的坚定,或感叹时光易老的惆怅,或沉醉于岁月静好的闲情逸致。一种普通不过的小虫子,让人浮想联翩。居高树,饮清露,远离人间烟火。无意于浮华虚名,无意于蜗角微利。你看那红尘滚滚的闹市,车马塞途,市声喧嚣,难觅蝉的踪迹。蝉终究是隐士,亦是高士,喜清净,寡物欲,绝非寻常物。
  据说,知了的幼虫阶段在土壤中的发育期很长,而出土羽化后,则在草木上只能存活几个月,也就是从立夏开始鸣唱,至寒露黯然失声终结生命。在漫长的地下黑暗中摸索前行,仅仅为了获得在阳光下三个多月的卑微生命,短暂而悲壮,歌声却是永恒的,甚至可以谓之绝唱。
  我又想到了蝉的俗名:知了。其中的哲理意蕴不可谓不深,有江湖、红尘、烟火的多重况味。自诩聪慧卓越的芸芸众生,对世间之事无所不知。令人困惑的是,对于最简单的生存和生活,想知道什么?又知道了什么?仍然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