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改良牛品种 做大牛产业
本报通讯员 陈少斌 马 柠
文章字数:850
自然绿色散养

  盛夏时节,循着一阵阵“哞、哞、哞”的牛叫声,沿着蜿蜒的通村道路行至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红光村红林家庭农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不时从“单间”里伸出壮硕的脑袋,目不转睛地望着主人手里的饲料盆。该农场场长马洪林正忙碌地拌料、喂牛。
  “我家世代有养牛的习惯,基本养殖的是本地的黄牛。前两年,我专门去平凉肉牛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发现他们杂交养殖的西门塔尔牛饲养周期短,还比咱们本地的牛出肉率要高1倍,于是便和老伴商量买了3头牛。通过与本地黄牛杂交,现在我家已经有10头牛。去年,我注册了家庭农场,享受了圈舍改造等政策补助,养殖标准化程度也提高了。看着小牛们茁壮成长,我觉得日子也有奔头了!”马洪林开心地说。
  红光村是茅坪回族镇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村,畜牧养殖历史悠久,群众养殖基础好。近年来,红光村通过引进良种、杂交改良、人工授精配种等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牲畜品种改良,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推动牛品种改良工作提档增速,持续稳定促进群众增收。
  “从2020年开始,村上陆续从陕北、山西等地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莱等品种优良的牛总计150头,参与养殖的群众有三四十户。”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云学说,“西门塔尔肉牛饲养周期更短、出肉率更高。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养殖效益增加1成左右,养殖改良品种牛的群众户均年增收两三万元,群众养殖热情很高。”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养殖户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技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红光村还成立了以畜牧养殖、品种改良为主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在组织当地养殖户外出学习经验的同时,还积极对接县畜牧中心、镇农综站品种改良技术人员及时指导农户发展养殖业。村上通过引进与冷配并重,大力推广优质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的发展思路,引导、帮助周边养殖户养殖品质更为优良的品种,持续增加养殖效益。
  “下一步,全村将继续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散养户’的方式,引导养殖户转理念、强管理,提技术、扩规模,不断开创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新局面,促进全镇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茅坪回族镇包抓红光村干部王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