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 北纬33°的种茶奇迹
本报记者 米子扬 侯 彬 见习记者 张 矛
文章字数:2388

   商南,大秦岭的封面,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
  可六十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却并未长成过一株茶苗。
  要用多少时间的坚守,才能让一个曾经寸茶不生的地方遍布茶香?茶奶奶张淑珍的回答是:跨越半个世纪。
  一个人,一棵树,一辈子,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只干一件事:让商南老百姓富起来,不干出点名堂,就不出这商洛山。”
  张淑珍的名字,已和商南茶密不可分。她用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用茶树绿化了商南县的漫山遍野,用“南茶北移”的累累硕果,改变了商南的模样,书写了北纬33°的种茶奇迹……
  筑梦商山不言败
  “农学院的不到农村去,不到山区去,怎么服务农民,回报农民?”1961年,张淑珍放弃了组织分配到省直机关工作的机会,和丈夫焦永才自愿报名去商洛山区工作,从此,走进了秦岭山里这个牵绊终生的地方。
  崎岖的山路、落后的村落、脏乱的环境、紧缺的物资……种种困难给她初来商山的林业普查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张淑珍没有一句怨言,穿着葛麻草鞋,奔走在商南的国有林坡之间。不到一年,她褪去了大学生模样,完全融入了当地的农村生活。
  与茶结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打开农民的致富之门,张淑珍尝试过栽桉树,种油茶,种果树,但效果都不理想。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向她提及安康茶产业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启发了她试种茶树。
  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适宜于南纬16°至北纬30°之间生长,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商南县位于北纬33°以北,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按理说,商南的地理条件不适合种茶。
  北纬33°,真的难以逾越?
  张淑珍不信。但初期的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折腾了两三年,接连的打击让张淑珍陷入了无尽的苦闷。
  1967年,张淑珍悄无声息地在二道河苗圃整理了二分地,点种茶籽后长出了绿茵茵的茶苗。就在她似乎看到满山葱绿的时候,“文革”一把火烧掉了她的专业书籍和文稿,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面对失败和打击,张淑珍口无怨言、心无怨恨,每天早起晚归,到苗圃与工人一起除草、松土、施肥,记录茶苗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资料,一次退堂鼓都没有打过。她说自己心里认定的事情,没有看到结果就不会认输。
  1970年,张淑珍到浙江绍兴参观考察,看到人们在荒山上种茶、收茶,集体因茶产业而富裕起来,给群众盖了楼房办了食堂,这让她羡慕不已。这一年春天,她请来外地茶农指导,从自己封育的133平方米苗圃中,终于采摘炒制出了1.9公斤绿茶,分装了38小包,一包一两,送到了县级领导和茶商手中。
  茶色清澈,绿意弥漫,茶叶在杯中根根直立,翠嫩欲滴。轻轻吹开热气,轻抿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刻从舌尖向胸腔扩散开来。当张淑珍第一次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绿茶时,那一抹茶香的滋味,让她终生难忘。
  “南茶北移”写传奇
  1972年,张淑珍将参观浙江、湖南的学习经验,以及自己直接播种菜籽种植成功、产茶1.9公斤的资料,汇集形成近5万字的《南茶北移可行性报告》送到了商南县委。这一年,上万农民挥舞着手中的锄头,以张淑珍为主的农技人员走在农民队伍的前面,测试土壤成分、规划茶园片区、指导农民播种茶籽。一冬忙罢,她满手都是冻裂的血口子,换来的是当年种植成功2000亩。1975年,她创办的茶坊茶场首次向国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从此,商南结束了无茶的历史,正式步入产茶县的行列。
  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2.7万多亩。但茶苗在第二年开始大量死亡,许多人开始毁茶种粮,张淑珍顶住巨大压力,多次求教著名专家学者,从土质问题到栽培技术,她反复试验、实践,终于有效控制了商南新生茶树早熟早衰的现象。次年,她探索总结出了6项生产管护措施,使试验田亩产270.5公斤,商南茶从此突破了低产关,向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坚实一步。
  张淑珍明白,“南茶北移”要成功,商南茶产业要发展,要强县富民,产供销一体化是必经之路。1985年,彼时已48岁的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乡、村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她自任经理,接着又动员茶叶站的同事一起扔掉“铁饭碗”,下海经营,自负盈亏。
  “一个产品要发展、生存,必须把技术、市场和生产者连起来,才能越做越强。”
  张淑珍深知品牌是产品的命脉,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不忘培养了一批制作技师,专注试制名茶。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在加工出大众产品珍眉、炒青等春茶外,终于试制出了荣获全国茶叶最高奖项“陆羽杯”奖的“商南泉茗”。为了改变商南茶一季采制为三季采制,让茶农的收入一成变三成,她又引进制成了半发酵系列名茶“铁观音”和“乌龙茶”。2002年,商南“双山”牌茶叶商标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著名商标”。
  不忘初心献余热
  正在商南茶发展势态一片向好之时,1989年,52岁的张淑珍罹患癌症。5年之后,丈夫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但张淑珍并没有倒下。在她心里,病魔可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但它毁灭不了一个人的信念,击垮不了一个人的精神。手术之后,她又带着自己的初心、丈夫的嘱托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走上了为商南茶叶事业奉献的工作岗位,结茶为伴,以茶为生。
  1998年重阳节,张淑珍在公司举办了以茶会友的节庆活动,邀请在商南、支持商南茶叶发展的60多位老同志,品茶赏菊,开启了以茶传道的茶事文化活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幸福。”张淑珍把重心转移到了培养和传播商南的茶文化上,年过八旬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她还以茶叶联营公司为龙头,配合县委、县政府建起了陕西第一条茶艺文化街,以“南茶北移”第一园茶坊500亩茶园为依托,开发泉茗旅游度假村,开启了商南茶园生态旅游的先河。
  十年又十年,当初张淑珍坐在拖拉机上看到的那些光秃秃的荒山土岭,现在已经变成茶香满溢的绿色海洋。
  如今的商南县,已成为我国北部新兴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和有名的“茶叶之乡”。全县已发展茶园26万亩,年产茶叶8500吨,产值15亿元。现有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个、种植大户6200户,茶农年人均增收5000元。茶产业已辐射到商洛多个县区,一大批群众因茶而富,张淑珍当年立下的誓言,已被这一片片满目青翠的茶山无声地印证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