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孝老爱亲不言苦 柔肩撑起一个家
本报记者 董志鹏
文章字数:1710
  在山阳县延坪镇铁炉子村黄石关组,今年49岁的吴仁娥,小时候无微不至照顾先天残疾的父亲,成家后不离不弃侍奉瘫痪在床的公婆,不遗余力地照顾丈夫、孩子和患病的哥哥。多年来,面对生活的多重打击,她自信乐观,无怨无悔,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饱经沧桑的家,用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向社会传递向善向上正能量。
  父母的“好棉袄”
  吴仁娥出生时身体羸弱,父亲先天背部畸形重度驼背,干不了重活,时常需要家人照顾。吴仁娥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先帮母亲喂猪、洗衣服、打扫卫生、准备早饭,然后再去上学。放学后,她去河滩山洼打猪草、挖野菜,或去田地里帮母亲干农活。
  吴仁娥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期间,每当有人到家拜访探望时,都会被在家忙前忙后的小仁娥感动。“这家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个这么懂事、孝顺、乖巧的好女儿。”这是左邻右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就这样,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少年时光,吴仁娥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在日复一日繁杂的事务中厚植爱亲之情。
  “我的父母亲很孝顺我爷爷奶奶,他们也从小就教育我们姊妹要孝敬老人,关心家人,要跟邻里友好相处。”吴仁娥深情回忆道。性格温顺、脾气好的吴仁娥一直是父母亲的“好棉袄”。
  公婆和哥哥的“好护理”
  20岁那年,孝顺的吴仁娥经人介绍嫁给了黄石关村(后合并到铁炉子村)的陈玉春。“嫁过来时,家里就3间石板房,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还有因小时候误吃毒野果落下智力残疾的丈夫哥哥需要照顾,但我就是看中了丈夫对我好,公公婆婆也心疼我。”吴仁娥说,起初那几年,丈夫在外打工挣钱,自己在家照顾公婆及哥哥的生活起居,种庄稼的同时还能养头肥猪,日子过得辛苦但很幸福。
  1999年,吴仁娥的大儿子4岁时,公公因病瘫痪,生活起居需人全程照顾。丈夫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务工,不能长期在家照顾老人,于是勤劳善良的吴仁娥就承担起了照顾病卧在床的公公、体弱的婆婆以及生活勉强自理的哥哥的重任。
  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吴仁娥利用碎片时间干农活,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她没有怨天尤人,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直到1年后公公病重去世。
  2008年,二儿子出生不久,吴仁娥婆婆因病卧床不起。她无暇顾及自己产后虚弱的身体,一心只想照顾好婆婆、哥哥和两个孩子。那时,丈夫常年在外,照顾家人的责任就落在吴仁娥一人身上,她经常一只手抱着襁褓中的小儿子,另一只手给婆婆喂饭。
  2012年3月,丈夫陈玉春在山西煤矿干活时发生事故,腰椎及腿部受伤严重,大半年不能下床。同年年底,丈夫哥哥在家门口发生事故不幸去世。“那段时间有几次我都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大哭一场后又振奋起精神,因为一家人都需要我去照顾,如果我倒下了,这个家就完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吴仁娥眼睛湿润了。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能睡下,做家务、干农活,照顾老人和孩子,用勤劳为一家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心思细腻的吴仁娥担心婆婆难以承受家庭变故的打击,便每天晚上与婆婆一起睡。冬天天气寒冷,没有取暖设施,吴仁娥就把婆婆的脚放在自己的腋窝取暖。
  2014年吴仁娥家搬迁至马家店移民安置点,住在五楼。婆婆在家里待闷了,她会背婆婆到楼顶或安置点广场晒太阳。
  给婆婆捶背翻身、按摩四肢、洗头洗澡、喂饭喂药……吴仁娥一干就是10多年。如今88岁的婆婆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病情稳定,饭量规律,精神健硕,见人就夸儿媳好。陈玉春感慨地说:“吴仁娥嫁给我后,家里几个人得病,都要人服侍,都没过几天好日子,她真是良心好。”
  亲邻心中的“好心人”
  “仁娥妹子为人实在,心地善良,跟大家处得不错,时常给邻居们帮忙。”邻居金伟锋说。
  “仁娥很有孝心,勤快能干,人缘好。有时学校放寒暑假,孩子能在家帮忙照顾老人了,她就在安置点周围打零工补贴家用,很不容易啊。”马家店安置点商店老板李怀新说。
  “这么多年来,吴仁娥吃了很多苦,但脾气好,人实在,一路走来,她真是不容易,也很不简单。”铁炉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朝会深有感触地说。
  吴仁娥孝老爱亲成为十里八村的美谈,同时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外甥金彪发自肺腑地说:“仁娥妗子就是一道光,点亮生活中的平凡和伟大。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致敬、看齐!”
  “我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影响,我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也一直在努力那样做。”吴仁娥的大儿子陈健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