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书刀的文化内涵
任蕊婷
文章字数:1000

  众所周知,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促使纸张大量使用之前,古人写字作文的主要材料就是竹简木牍。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后人在纸张上书写时,笔下出现失误可以用雌黄涂抹修改,现代人更是发明了橡皮擦乃至涂改液,那么古人在简牍上写错字时,是怎么修改的呢?从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书刀,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写了错字该如何修改。
  东汉刘熙《释名·释兵》记载:“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书刀是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削改文字的刀具,古称“削”,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橡皮擦。据先秦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载,古代书刀大都以一尺为标准,所以书刀又称“尺刀”,材质有铜、铁等,属文房用具,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四川等地多有发现。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书刀为青铜材质,长22.8厘米,手柄宽1.7厘米,重约0.11千克。整体小巧精致,呈长条形,弧刃上卷,刃脊部有花形装饰,末端有几何形纹,为原商洛地区水务局基建工地出土。考古专家根据器型、纹饰、出土信息等判断其为唐代器物。
  书刀源头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河北满城汉墓曾出土数十件铜铁书刀,其中不乏有鎏金、错金工艺的,甚至有用象牙为鞘者。除此之外,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蜀地广汉郡出产的金马书刀,因其刀身两面分别有错金马形纹饰和铭文而驰名天下。西晋学者晋灼为《汉书》作注时就曾这样描述金马书刀:“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削刀者,似佩刀形,金错其拊。”从中可知汉代书刀制作工艺之高超。
  虽为蕞尔小物,书刀的功用和文化内涵可不容小觑。《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颂贺。”唐李贤注:“古者记事,书于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当古人在竹木简牍上书写出现错讹时,即用书刀刮削简牍表面,复又重写。秦汉时期,读书人及官吏因常随身携带笔和刀,因此古代文职官员就有了“刀笔吏”的别称。唐代诗人张祜《从军行》中“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的诗句就反映了这一情况。汉字“删”也与书刀有着深厚的渊源:左边是用简牍编成的“册”,右边是一把削“刀”,取自书刀刮削简牍之意,并沿用至今。
  魏晋之后,纸张逐渐取代简牍,书刀失去了削改错字的功能,逐渐演变为审美和日常把玩之物。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书刀为唐代器物,据此推测,该书刀应是文人把玩雅赏的收藏品。
  通过此件精致的唐代书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金属冶炼工艺,也可以感悟中国古代文人淡泊清逸、沉静优雅的人格魅力,从而赓续绵延的中华文化的悠悠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