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故乡琐忆
王会珍
文章字数:1378
  生活在渭河平原的小城里,每年到了夏季,尤其进了暑期,总觉得是最难熬的。
  一天下来,太阳把小城烤得像一座烧透的砖窑。街道上行人稀少,水泥地面泛着刺眼的白光,到处热气灼灼,仿佛空气一点就燃。人们都窝在家里,袒胸露背,要么手摇蒲扇,要么吹着空调。忙了一天刚坐下,弟弟忽然打来电话:“三姐,放暑假了跟娃回来避暑吧,老家比山外凉快多了。”弟弟的一席话,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扯回到以前。
  记忆中小时候,位于秦岭深处的商洛老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就连空气都带着一丝甜甜的味道。那里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较大,即便是到了暑期,晚上睡觉时人还得盖被子。
  晴朗的午后,河水通常被太阳晒得温温的。下午两三点钟,河道拐弯处多半是男人们的地盘,只有到了晚上,在月光下,才是村里的女孩子和小媳妇们下河洗澡的时间。身上积攒的灰尘和汗水,趁着伏天的河水冲泡得干干净净。记得爷爷曾说过:“咱村的娃娃们,过个夏天都变得白嫩水灵了不少。”
  暑假里,早上九点多,太阳懒洋洋地升上半空,不一会儿就把山村晒得热乎乎的。吃罢早饭,一群女生便相约提着竹笼来到河边洗衣服。河岸上的石头和沙砾洁净如洗,哗哗流淌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边的大石头便是天然的搓板。把衣服在水里浸泡片刻,撒点洗衣粉在石头上揉搓几下,再拿起棒槌敲打敲打,然后提起来放水里一漂一摆,再继续揉搓,漂漂洗洗就干净了。拧上几把后,平摊在河边的大石头或树枝上,不大工夫就会干透。
  水底的砂石直接被忽视,一群半大小子赤脚光膀,挽起裤脚,蹚过没膝的河水,手拿铁丝在河里打鱼。鱼儿在水底游,他们蹚着河水,蹑手蹑脚慢慢走动,目光却追随着水里的鱼儿游走,觉得时机成熟,便举起手上的铁丝啪地打下去,一声脆响过后,大都会有一拃长的小鱼浮到水面。随手在河边掐一根长长的狗尾草,通过鱼鳃串起来,交给年龄较小的提溜着。打鱼打累了,有时候,他们也会在河床较窄处,几个人合力搬动几块大石头堵住水流,再拔些水草堵住石缝,一个简单的小水坝便形成了。很快,水就聚得有半人深了,他们便在水潭里游泳、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太阳西斜,肚子咕咕乱叫时,才商量把鱼提到谁家去。在大人的指点下,一群玩伴齐动手,先用缝衣针把鱼肚子划开掏出内脏洗干净,放点盐,粘点面糊,接着给锅里倒点油,待油热后倒进去,刺啦一声,满屋子便飘出咸咸的鱼香味。等到小鱼两面都烙成金黄色,忙不迭捏上一个,不等凉,便连头带尾塞进嘴里嚼得嘎巴脆,满嘴的香味可是好几天都留在齿间呢。暑假里,除了玩水,我们一群孩子,在茂密的林子间捉迷藏,雨后到崖畔捡地软,那也是常有的事。
  后来我长大后,远嫁他乡,也很少回去了。不知从何时起,记忆中的小河变了样。因上游办厂排放污水,河水变成红色,河床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山上的林木,也破坏严重,不少人毁林耕种,泥石流频发,山体滑坡常常损毁村庄和道路。
  和弟弟闲聊中,我知道了故乡这些年的变化。随着国家保护大秦岭政策的落实,故乡面貌发生了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门前大山上多年前栽种的云松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屋后的山上全是数不尽的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上游的矿区废水进行了整治;河道禁止乱采砂石;垃圾不许随意倾倒。
  如今,小河又恢复到我儿时的模样。一说起故乡的变化,身为村主任的弟弟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言谈中处处流露着一种热爱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