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六窝蜂村的幸福生活
本报通讯员 宁 坤
文章字数:1737

六窝蜂村的石板房

六窝蜂村党群服务中心
  初秋时节,沿着曲曲折折的通村路前行,来到山阳县小河口镇六窝蜂村,放眼望去,苍翠掩映的青山、清澈见底的溪流、错落有致的石板房、果实累累的核桃树……勾勒出一幅美丽静谧的山乡画卷。
  六窝蜂村位于山阳县西北,境内群山连绵、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植被茂密,全村386户1197人,大部分民居保留着鲜明的石板房建筑风格,是山阳县现存石板房最多的村落。
  “石板房是一种以石板代瓦的房子,是秦巴山区极有代表性的民居,有着几千年历史,它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防潮防火,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村现有石板房民居210座,经过近年的不断升级改造,已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村党支部书记丁仕华介绍。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前,我们遇见正在歇脚的王益华夫妇,一个背着背篓,一个扛着竹竿,他们正要上山打板栗。
  稍作休息,我们沿着整洁的通组水泥路继续前行,转过几道山弯,来到阴家湾组,成排依山而建的石板房映入眼帘,黄色外墙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房顶的灰色石板层层叠叠。走进湾,碰见正在自家门前晾晒五味子的代新德,看到有客人来,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把我们让进屋。坐在宽敞明亮的堂屋,儿孙满堂的他笑容满面地与我们分享着新生活:“眼前的石板房就是我家老宅,屋里屋外都已粉刷一新,房顶修缮加固后再也不漏雨了,大门外就是入户水泥路,下雨天出门再也不会两脚都是泥了。院门口是自来水,旁边是刚改造过的卫生厕所,既干净又美观。”说到动情处,代新德不禁拉住笔者的手,“以前我们盖房都是自己掏钱请人干活,现在国家出钱出人给我家修缮老房子,我啥都不用操心,有事找丁支书就行了,省心又舒心……在山里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光景。”
  “这两年,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国家通过‘两改两转三促进’工作支持村里修缮老房子,石板房比砖瓦房盖起来麻烦很多,石板之间不用石灰、水泥砌合,只能凭借技艺和经验进行施工拼接。村上好不容易才请到有盖石板房经验的施工队,在尊重习俗、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统一实施老石板房改造,改造项目包含房屋内外粉刷、线路规整、地面平整、墙体房顶翻修、庭院硬化、厕所改造等。全村石板房改造工作从去年6月开始,直到今年3月才整体完工。”说起眼前的变化,丁仕华如数家珍。
  出了代新德家门,再次巧遇正在半山腰打板栗的王益华夫妇,地上的背篓里已经装满了刚下树的栗包。据他们讲,儿子前两年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应聘到南京当了辅警,一个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二人平时在家除了种地,还在自留山上栽有五味子、板栗等经济作物,今年五味子丰收,卖了万把块钱,板栗长势也不错,希望能卖上好价钱。
  翻过几道山梁,来到仓房沟组,这里的住户很多都已外迁,剩下的大都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在镇上易地搬迁小区过上了新生活。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丁支书一路念叨的“能人”欧有海。在当地政府“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政策的号召下,欧有海毅然放弃了西安舒适的生活,回到老家建起了养殖场。“当初老丁喊我回来创业时我也没多想,就觉得老家人熟地熟,回老家创业心里踏实。猪场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村上支持力度大,帮我落实了场地,跑好了手续。现在养殖场慢慢步入正轨,虽然辛苦些,倒也有些收获,去年挣了20多万元。目前场里存栏500头猪,请了6个本村群众帮忙,每人每天有100元的报酬,相信只要努力,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看着落下山头的太阳,欧有海一边说着一边拉我们去山下的家里吃午饭。我们看看表,还不到下午3
  点,原来大山里的阳光竟如此短暂。
  下山的路上,处处都是挂满果实的核桃、板栗、柿子树,偶尔还能看到红透的五味子、即将成熟的八月炸等野果子,五颜六色叫不上名字的各种野花点缀其间,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和满山的风景融合在一起,绘出了一幅美妙的山乡田园画卷。“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村上已发展五味子2000亩、板栗1800亩,去年我们又引回了欧有海的安德牧业,这些产业现在成了村上的支柱产业,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今年村上以‘两改两转三促进’工作为契机,在保留石板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集特色民宿、特色种植养殖、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示石板房村落的民俗文化,让保护与发展获得平衡,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丁仕华向大家这样描述六窝蜂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