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渔坪村的蝶变之路
本报通讯员 匡培印 辛恒卫
文章字数:1955
    冷水鱼养殖基地

    青山环绕

  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因鱼洞河而得名,鱼洞河位于镇安县城东38公里处,源头位于延绵的北阳山系,因为河中长年有鱼,河水冬暖夏凉,尤其是冬天很多鱼儿为了避寒出入鱼洞在此嬉戏,故名“鱼洞河”。河下有坪地,群众栽种柳树数千棵,民间流传“烧柴不上山,吃水不靠天”,故名渔坪村。
  近年来,渔坪村坚持党建引领,在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迎幸福”的蝶变之路。自2020年以来,渔坪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全市“五美庭院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发挥党组织作用 增强群众获得感
  渔坪村紧扣“五个基本”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常态化学习红色故事,多途径开展党性与业务技能教育,激发党员争当先锋模范的新动力;选优配强村小组干部,建立“村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运用“党员+N”模式,加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建立一支“能战斗、敢战斗、会战斗”的先锋队伍,筑牢红色堡垒,逐步形成了执行有力、敢抓敢管、发挥作用的坚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活动日”打造成“学习日”“作为日”“服务日”,让广大党员真正动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红色经典、重温入党誓词、读党章党规、讲入党故事等活动,引导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革命精神,全力干好工作。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渔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说,“我们村组建乡村治理理事会、阳光说事室,把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转变成‘提、议、办’的行动上。”
  渔坪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摒弃原来的陋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扫黑除恶、孝老爱亲、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组织开展“和谐小院”“互助小院”“书香小院”“乡贤小院”文明“四小院”等评选活动,崇德风尚在村内蔚然成风,见贤思齐思想在村内生根发芽;成立由党员干部、老同志、老教师、老贤达、老退伍军人、共青团员等组成的58人普法宣传队,及时宣传法律法规、防范诈骗等知识,教育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法治素养;组建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共青团员等38人参加的志愿服务队,围绕清理人居环境、治安巡逻、修理水管、为村上的老人义务理发等开展便民服务;每年年底对文明道德积分多的志愿者、普法宣传员、“四小院”先进个人,在村“文明积分超市”兑换奖品予以奖励;推选德高望重、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乡村理事会、阳光说事室,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大事小事都商量着办,把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通过基层协商,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基层自治的优势,提升对干部的信任度、认可度、满意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人居环境
  “村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优化村庄环境。”渔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云章说。目前,全村345户1250人,户户用上了大网电、吃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同时还完善了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渔坪村通过项目化带动、部门整合联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方式,直击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党员干部带头改建,村民积极参与,修建花坛1800米,种植花卉绿植1700多株,推动人居环境大变样。渔坪村优化空间布局,针对畜禽养殖问题,集中新建猪圈120个、羊圈12个、鸡舍168个;针对农机具无处存放的问题,利用闲置土地集中放置,实现人畜分离、人车分离、人机分离,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党员+N”作用,以户为单位对村内道路、花坛进行分段管护,负责花坛的种植、管护和路面清扫,并定期举行检查评比。同时把环境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使“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大力发展产业 增加群众收入
  “以补短板、促发展、稳增收为目标,坚持抓好产业发展。”张福成说。
  渔坪村积极探索多元产业发展,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形成“水果种植+特色养殖+农作物”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水中有鱼跃、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群众收入明显提升;采取资源入股、报价入股的方式,做好冷水鱼、红仁核桃、生态农业等文章,目前已发展冷水鱼养殖8亩,养殖虹鳟、金鳟、中华鲟20万尾,栽植红仁核桃500亩,建成年出栏3000只养鸡场一个、1000只养羊场一个,发展时令蔬菜大棚4个。村党支部结合区位优势,积极建立村级技能人才库,并邀请上级部门到村上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各类劳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根据劳务需求,建立岗位就业台账,由村干部结合岗位需求分配务工任务,有序输出村内劳动力,不断激活增收“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共安排外出务工430多人次,增加劳务收入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