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奋力拼搏助力三线建设 不怕牺牲修筑蜿蜒“天路”
——从馆藏档案看镇旬公路的建设
文章字数:3360
镇旬公路鸡上架段今貌

镇旬公路磨石沟口段今貌

  文/杨丽媛 图/杨建东
   历史背景
  1964年至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的投入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400万建设者用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镇旬公路就是在三线建设期间修建的。
   建设情况
  镇旬公路,即从商洛市镇安县到安康市旬阳县(今旬阳市)之间的公路。它蜿蜒于乾佑河、旬河沿岸的秦岭深山之中,全长114公里,是在1955年的西康驮运路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工程自开建到建成通车历时8个月,3万多名民兵参与建设,是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在悬崖绝壁上靠人力修筑的一道“天路”。镇旬公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商洛到安康之间的公路交通线,使其为战备做了服务,也为当时正在修建的襄渝铁路提供了运输大型机械设备和器材的通道。
  1970年11月底,商洛地区领受了抢修镇旬公路的任务,于12月3日成立镇旬公路工程指挥部,从商洛地区各县抽调民兵3万人、干部900多名,按军事化管理,组建了7个团34个营160个连,做好出发准备。指挥部委员会书记高永和先期率领各民兵团共28名负责同志由镇安赴旬阳进行线路勘察,历时5天,步行300多华里,途经2个县4个区10多个公社。12月13日,镇旬公路工程指挥部在旬阳县招待所召开会议,向参加建设的7个县分别下达施工任务和动工时间。12月18日,镇安县民兵团召开誓师大会,拉开了修建镇旬公路的帷幕。
  建设过程中,指挥部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等指示,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在险要工程地段,民兵团的建设者悬崖劈石、抡锤打眼,手震裂、眼熬红不下火线。在没有机械化长途运输的条件下,民兵团上人力肩扛背驮、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叫苦不叫累。在紧张的施工中,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局,即使家中亲人重病甚至去世也不请假、不回家,坚守岗位。面对危险,共产党员和干部亲临一线指挥。山阳民兵团共产党员、排长李朝忠在突然发生大塌方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指挥23名战友脱险,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8个多月的施工建设中,广大民兵“上工星星收工月”,白天干石方,晚上干土方;两班制、三班制轮流作业,日夜战斗,不少连队春节期间没有休息,坚持施工。他们把“黑夜当白天,雨天当晴天,晴天当两天”,提出“小雨大干、大雨顶住干”,使工程进度不断加快。
  为了高速度完成任务,指挥部对整个工程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分段突击。狠抓重点工程,先难后易,先石方后土方,先重点后一般,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突击完成。商南团在大战艰险工程火石梁时,集中了4个连800多人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高100多米、长138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路基,打破了“火石梁、烂石滩,狼牙怪石连着天,神仙见了也胆寒,要想修路难上难”的传言。柞水团修建甘溪桥、山阳团清理前嘴山大塌方、镇安团攻克红卫砭,都是集中了几个连甚至几个营的力量经过短期突击完成了任务。商县团在架设两河关便桥时,更是集中了1500多人的力量,打了一场大会战。每场大会战的迅速取胜,不仅保证了重点工程按期完成,而且使广大民兵战士始终士气振奋、精神饱满。这样一来,各处的大会战就组成了3万人的全线大会战。在8个月的施工建设中,工地上开展评比活动,评先进、树榜样,共评出“四好连队”86个、“五好民兵”11447人,掀起了一个个高速度、高质量的施工浪潮和轰轰烈烈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在高速度建设的同时,指挥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工程质量关,自下而上开展质量和速度关系的大讨论,弄清“快”和“好”是辩证的统一,要求所建的公路平时能过汽车,战时能过坦克;同时多次组织各团领导干部现场参观评比,逐段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修建镇旬公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是运输线长、工程艰巨、技术力量和建筑工具不足、生活艰苦。在解决建筑工具和技术力量不足方面,建设者开动脑筋、自己动手,据不完全统计,施工过程中共自制各种工具2万多件、把杖12.3万多根、架子车箱1600多副、笼筐4.6万多个。修桥开基没有抽水机具,就用盆端、用桶提,没有技术就群策群力想办法。面对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运输是一个大难题,只能靠人力背运来解决。广大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硬是一担一筐地把物资运进来。据统计,至1971年5月底,人力背运物资达1000多万斤,相当于1260多辆汽车的运货量。全线20多处艰险工程,就是依靠苦干加巧干攻下来的,一座座坚固、美观的桥梁就是“泥腿子”架设起来的。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指挥部号召广大建设者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许多连队进入工地“做饭没锅、睡觉没窝”,大家就住石洞、河滩,在露天做饭、石板上擀面;不顾行军拉练的疲劳,放下行李就上山砍柴割草,往返数百里背运物资。大家豪迈地提出:“没有粮食自己背,没有把杖自己砍,工具不足自己造”“树干一架就是梁,柴草一盖就是房,毛竹一围就是墙,地铺就是最好的床”,仅营建一项就节约30多万元。在整个筑路过程中,广大干部、民兵生活条件一直十分艰苦,冬季自己烧炭取暖,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副食、蔬菜不足是普遍现象,但大家不叫苦、不埋怨、战严寒、斗酷暑,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确保工程任务的完成。
  1971年7月1日,镇旬公路举行通车典礼,历时8个多月的镇旬公路建设宣告结束。
  修建镇旬公路的意义和伟大的“三线精神”
  镇旬公路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顺利建成通车,是筑路史上的一个奇迹,有力地见证了商洛人民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不仅是一部商洛人民的筑路史,更是一部商洛人民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史、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众志成城的“圆梦”史,是“三线精神”的生动体现。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旬公路建设中的“三线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修建镇旬公路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处处是高山峻岭,道路险要,人烟稀少,建设者为争取时间,在数九寒天、脚踩不毛之地的情况下,背着水壶和毛巾,转战于深山峡谷之间,住的是草棚,吃的是干咸菜。修路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先进人物,比如放炮员李道隆,放炮工作开始后,他苦战6个夜晚,卷纸筒、装药包,为次日放炮做好准备;春节放假不休息,到工地选炮位、定炮眼、卷纸简,废寝忘食地进行实践总结,提高放炮工效。在二期工程的紧张工作中,他患了重感冒,领导和战友劝他休息,他说“病了我的身子,病不了我的心”,仍继续坚持工作。比如商县民兵团三营一连的指导员李来才善于疏导大家的思想、鼓舞大家的斗志,为两河关大桥伐木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年过半百的后勤部物资保管员田永胜时刻不忘节约,经常废物利用。
  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镇旬公路建设是商洛支援三线建设的重要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建设者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不谈条件、不讲价钱,听到命令立即出发,拥有极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在镇旬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商洛地区计划委员会、镇安粮食局、商洛地区商业局首先保障建设中的焦炭、粮食、油料、副食、工程材料的供应,特别是旬阳、镇安各级革委会和人民群众想三线之所想、急三线之所急、供三线之所需,给了很大的帮助。商洛地区各级革委会和人民群众时时关心和支援公路建设,帮助解决了不少问题。省地质一六队,公路七队、十四队,省公路设计院,中央交通部设计院,地区运输公司四连,省基
  建汽车团的同志和民兵们一起团结战斗,给了广大建设者很大的支持和鼓舞。正是由于各方的统一部署、安排和支援,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奇迹。
  三、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没有牺牲,修建镇旬公路也不例外。在修建过程中,不但困难大,而且有很多危险因素,不少民兵在施工中失足坠崖,受伤甚至失去生命。面对战友的牺牲,其他民兵并没有畏缩、后退,而是勇敢前进,继续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