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小绿苔
邹小芳
文章字数:1363
  秋日的某个午后,追着暖暖的阳光,一不留神撞入了商於古道,索性就走走了。
  在幽深逼仄的谷底,不期遇见了传说中的拴马桩,它是牢牢地镶在险滩的石头,我惊叹的不是在风雨的剥蚀下依然完好的拴马桩,而是从坚硬的石头里蔓生出的绿意绰然的青苔,透着清幽和古寂的气质。我蹲下身子,指尖触碰到了柔软,心里顿生久违的欢喜。
  “高山幽谷,空水共氤氲,落花寂寂,点点委苍苔。”文人笔下流淌出这些美得让人窒息的诗词,皆因为苔。
  也难怪,魏晋风骨,宋元诗画,处处皆有苔藓的影子。
  早些年,去过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的昆明黑龙潭,古祠堂、定风塔的印象模糊,唐梅、元衫、宋柏、明茶等也没有特别的记忆,倒是那满园肆意生长的绿苔让我念念不忘,她们依附在古树干上,攀爬在斑驳的墙面,幽居在瓦槽里,簇拥在石阶的缝隙间,渺小且坚韧,蓬勃着旺盛的生命力。想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黑龙潭,古意苍翠,若离了青苔,古园子的古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也必定失却了光阴的厚度。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这小小的不起眼的绿苔,成就了多少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笔墨艺术!我羞于自诩文人,只是一凡间女子,独爱草木葳蕤、青苔幽绿罢了。
  一时兴起,就捧了几片茸茸的青苔回家,小心置于盆景,有了它的铺陈,一撮儿纤细的菖蒲、几枝疏朗的竹柏,倏忽间就有了禅意,于是就爱得更深了。书案上多出这一方小景,绘画写文也似乎颇得灵感。而每每枯坐之时,一抬眼便见它局促于方寸之隅,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柔柔软软地铺开,心目间忽觉洒洒灵空。那一团干净的绿色,有一种温情的柔和的魅力,似乎治愈了生活中的一切不快乐,顿觉天地新新,一切清明。心里忽然充满希望——生命尚有美好。
  因了它,那些模糊遥远的记忆如盆景中的绿苔,一寸一寸长起来。
  青苔。屋阶。老井。炊烟。这是奶奶家的意象。
  童年寂寥的日子,我会偷偷跑去奶奶家。犹记得,夕阳里,奶奶坐在老屋的阶前纳鞋底。青石阶刻满了岁月的划痕,和奶奶那张布满褶皱的脸是如此相得益彰。老屋的石阶上覆满厚厚的绿苔,坐上去绵绵软软的。奶奶一双老树皮似的手自如地游走在鞋底上,她低低地絮语,像在同我交谈,又像是在跟风倾诉,那么轻,那么柔。夕阳从屋前的竹林间溜出来,洒落在鞋底那些细密的、好看的针脚上。闪闪的青苔沿着岁月的吻痕,慢慢地爬上一级级石阶。“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样的意趣已经在王维的诗里了。
  炊烟在向晚的风里扭着秧歌,奶奶领我去老井淘菜。老井斜卧在一棵老核桃树下,井沿井壁覆盖着厚厚的绿苔,显得安逸、滋润、淡静、深邃,像一只守望故乡的眸子,深情而邈远。奶奶蹲下身子,一手撑在井沿上,一手将木瓢伸进井里舀水,淘洗干净的菜奶奶就放在青苔上沥水,那些绿苔在奶奶浑浊的眼睛里鲜活着、雀跃着,洋溢着一派油润润、活泼泼的绿意,似乎无限葱茏的日子就在奶奶的脚下候着。
  绿苔,是我童年的底色,那是一抹葱绿、温暖的情愫。
  而今,在小城,这样的情愫已无处寻觅了!从高楼的窗口望出去,我时常看到车水马龙的街道,我看到穿梭如织的人群,一切都是匆匆的样子,来不及细数时间的过往。
  多想再陪奶奶坐坐,在老屋夕阳的余晖里,在绿苔茸茸的石阶上。
  我喜欢旧光阴,而小小绿苔,老境极佳。她的苍、幽是无以言传的。
  只想做一个内心长出青苔的女子,文字、书画和心都有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