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情系山区育桃李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文章字数:1493
  “支教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支教的学校留下一些自己走后,还留在这个学校的东西,才是支教的目的。”12月21日,杨老师说,“支教的目的其实是一种改变,而改变的目的却是传承,这就如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传承中改变,在改变中传承。镇安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但受到山区的局限,和我任教的西铁一中是有一些差距,我力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为这个差距的缩小做一点什么,也算是为教育均衡发展出一点自己能出的力。”
  杨老师叫杨永,是来自于西铁一中的语文老师,是苏陕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在镇安中学的帮扶老师。
  早就听说了西铁一中来镇安中学帮扶团队的老师中有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语文老师,但是好长时间我都没能认识他。这个新学期,教师办公室调整,没想到杨老师忽然成了我们办公室的一员,我终于能近距离接触这位传说中的杨老师。
  杨老师瘦瘦高高的,顶着一头和他年龄不太相称的白发,猛看上去有些老学究的模样。他的脸上始终挂满和蔼的微笑,见谁都笑眯眯的,很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尤其是有学生来问他问题的时候。
  每天不论我来办公室多早,杨老师都早已安静地坐在他的办公单元里,默默地备着课。看我进来,他抬起头笑一笑,又埋下头去工作。我等他闲下来的时候问他,“杨老师,你这么远来镇安支教,是不是有时候很想家?”
  他笑笑说:“习惯了也没啥,再说有这么多孩子陪着我呢。”
  正好有学生来问他问题,他便转过身来耐心地辅导学生,讲完问题后,他趁机和学生谈谈心,问一下学生家到学校多远,家里都有什么人,在学校生活上有啥困难没有,是不是需要帮助。难怪学生都喜欢这位支教老师,亲切地称呼他为“永叔”。
  没有备课任务的时候,杨老师就开始写他的微信公众号。杨老师的公众号叫“长在铁一中的树”,点点滴滴都是他教学的感悟,比如《哈姆莱特为何是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备课札记》《浅谈新版教材“综合性”》《〈满江红〉电影对教学的启示》等,都是他教学间隙的所思所想。细细读来,都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不失趣味性,看看这些文章,对其他老师都很有启发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杨老师是一位有趣的老师。
  有一次,我们谈论人工智能(AI)技术,杨老师也热情地参与进来,他说自己体验过这个,并拿出手机展示他让机器人写的文章让我们看,由于我喜欢写作,所以对这个很感兴趣,读了几篇AI创作的小说,我说,AI写作看上去也是一篇文章,但是总感觉文章里面缺乏人的情感。杨老师说,他也是这样认为的。接着他又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永远不会替代人类,尤其是像教师这种有情感的工作,因为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杨老师说,教育就是要尊重成长的自然性、隐秘性、模糊性和自主性。学校的使命是从美的情感、人的尊严、生命的整体性和孩子的自主成长出发,让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老师成长为丰富的、自足的自己。他希望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有文化自信的,有高雅的审美趣味,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开阔的胸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杨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完成一位帮扶教师的责任,这一点我感受深切。解一道题、上一堂课,一句关心、一句问候,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作为教师的风格和风骨。
  我忽然认识到,组团式帮扶并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组团式帮扶不仅让山区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提升着我们本土教师的视野,让我们学习到如何成为更好的教师,学习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丰盈开拓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和教育事业。支教总有离开的一天,杨老师说的他要在离开前为镇安中学留下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才是他们支教团队的初衷,这也应该是教育组团式帮扶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