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本报记者 肖 云 刘桃李
文章字数:3007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以来,我市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实事,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交通更便捷了、就业更稳定了,养老更舒心了、校园更有活力了、看病更智慧了……我市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就业优先 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感谢县人社局提供的平台,让我学到了一门技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在电话里,镇安县达仁镇春光村的村民杜远鹏感激地说。去年3月,他参加了由县人社局在镇安县慧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举办的叉车技能培训,不仅拿到了特种作业证,还被推荐去西安京东物流开叉车,月工资6000多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就业创业十大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企业用工服务、援企稳岗和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3.8%;失业人员再就业52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0.3%;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6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4.5%。
  2023年10月、11月,“柞水耳农”代表陕西省特色劳务品牌,先后参加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和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展示推介,展现了其在解决群众就业、促进劳务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木耳产业基础,柞水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政府+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职业农民”的合作模式,致力于打造“柞水耳农”劳务品牌。目前,“柞水耳农”已建立了1个服务中心、15个培训基地和16个就业基地,共计培训了7.5万人次。同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96个,发展木耳示范种植户3900户。  
  “柞水耳农”只是我市聚力打造精品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成功典型。近年来,我市采取“人社部门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牢牢把握“宁商劳务协作”“西商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契机,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统筹配套资金,全力构建集技能培训、资格认证、权益保障于一体的品牌建设体系。根据县域劳动力特点,加大品牌开发扶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创业培训、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积极培育了“柞水耳农”“镇安月嫂”“丹凤厨工”“商南技工”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劳务品牌,涵盖制造业、建筑业、特色农业、生活餐饮、家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手工艺、乡村旅游等领域,带动120多万名商洛籍劳动力就业。
  医有所保 绘就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这里调配的中药是专业的,人喝着放心。”2023年12月18日,李先生陪妻子在市中医医院就诊时,看到门诊大厅免费供应呼吸道感染预防中药汤剂,对这一贴心服务赞不绝口。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2023年,我市持续扩充医疗资源,全市21家公立医院19项检验项目纳入全省互认范围,4类11项护理项目实现网上订购、上门服务。同时,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2个以及省级胸痛中心6个、卒中中心5个、创伤中心6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各8个,组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3个,让基层群众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脱贫人口和重点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范围,“一站式”结算窗口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全市建成托育机构52家、提供托位5165个,建成老年友好型社区21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21个、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30个,建成省、市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5个、安宁疗护中心1个,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要不是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不敢想象这几十万元的住院费该咋办。”商州区板桥镇的朱女士在办结医保报销后,深有感触地说道。朱女士一家共有7口人,平时主要靠儿子在外务工维持生活。2023年,她先后因脑梗死、休克住院治疗,花费了24万元,因为按时缴纳了医保,住院的花费报销了22万元,个人只承担了2万元。
  为了持续推进全市医保服务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切实让人民群众在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医靠”,我市与2026家医疗机构、377家零售药店完成“两定”机构续签,新增定点医疗机构34家、零售药店43家。同时,在全省范围率先实现了DIP线上实际支付,并将221种国家谈判药品纳入医保特药管理范畴,将市中医医院申报的补癸安神丸等4个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还坚持门诊统筹和门诊共济一体推进,将全市所有定点机构纳入门诊统筹定点机构。
  在此基础上,我市周密组织医药机构进行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改造,持续推广宣传医保电子凭证使用。同时,将门诊慢特病从过去的22种新增到51种,将透析纳入慢病管理,取消省内异地就医转诊备案手续,实现省内异地就医与市内报销比例一致,还与西安市、十堰市医保局签订合作协议,方便两地居民跨区域报销,推进区域深度融合。
  民政为民 兜住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柞水县曹坪镇马房湾村邹某紧紧握住民政干部的手,久违的笑容绽放在他的脸上。
  2023年,柞水县曹坪镇马房湾村的社会救助协理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村民邹某的妻子突发脑干出血,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长期在家看护,无法外出务工,加之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家庭十分困难。这名干部立即帮其申请了低保,并将他家纳入重点关注对象。接着,柞水县民政局也安排专人入户核查,在第一时间为其申请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4340元,有效缓解了邹某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我市加强信息核对监测,全市已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13.79万人,占比24.89%,3.36万名边缘易致贫、脱贫不稳定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等“三类人员”纳入兜底保障2.09万人,占比62.09%。同时,将低保审核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在做好依申请救助的基础上,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对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2023年6月,山阳县民政局收到1条陕西省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平台发来的异常信息提示:漫川关镇万福村特困供养对象江某的残疾信息与残疾证不符。当地民政干部立即入户核查,发现江某残疾证到期后一直未更换,已被山阳县残联注销,需要重新办理。原本残联规定换证要到2023年10月才能办理,山阳县民政局通过协调处理、特事特办,最终在短期内为江某办理了残疾证,更改了残疾信息。
  这是我市依托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消除风险异常的一个生动例证。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救助“容缺受理”,通过修订刚性支出、财产豁免、重病认定办法等,实行“先行救助”“E救助”,审核时限最短48小时。加强衔接配合,构建基本生活、慈善捐赠、专项救助等多层救助体系。
  此外,我市通过盘活村级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整合闲置房屋资产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改建,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73所8048张床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9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882个。开展居家养老探索,完成适老化改造1370户,投运丹凤金山、山阳赢瑞、镇安乐欢格等5家民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就业到医疗、从教育到养老,我市将百姓身边事、贴心事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一幅幅温暖幸福的民生图景正在商洛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