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公益路上的“春晖使者”
本报记者 王孝竹 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410
  1月4日下午,冬日暖阳映照着商州城,在商洛市老干部退休所内,刘延平正忙着接求助人的电话。只听电话那头说:“快过年了,我想给捐赠人拿点自家地里种的豆子,真的太感谢他了。”刘延平连忙回道:“什么都不用拿,让娃好好学习就是对捐赠人最好的感谢。”
  今年47岁的刘延平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1998年12月,他退伍后回乡就业,在单位一直积极工作。工作之余,他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公益活动,积极加入公益组织,奉献爱心。
  2016年,热爱骑行的刘延平结识了一名志同道合的“摩友”——陕西省慈善协会1885公益车队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高照红。他们不仅兴趣相投,而且都热爱公益,顺理成章,刘延平加入了“1885”,负责对接商洛助学的有关事项,借机开始了“五帮一”公益助学项目。项目主要采取“5+1”和“1+1”两种模式助学,“5+1”即5户爱心家庭各出100元,用500元去帮助一个孩子解决实际困难;“1+1”模式是针对特困孩子实行一对一的帮助,即一户爱心家庭每个月帮扶资金500元帮助困难家庭。2023年到现在,“五帮一”公益助学项目在商州和柞水共帮助10人。
  然而,一开始人们对刘延平并不信任,他就制作“1885”标识牌证明自己身份,并尽可能地通过联系村上、学校给予需要帮助的孩子帮扶。他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选择在下班之后、周末、节假日,骑上他的摩托,进行公益帮扶。
  2023年6月,刘延平在彩虹公益微信群看到一条求助信息。14岁的赵某居住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移民搬迁点,母亲和姐姐都是精神障碍人士,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的父亲患肺癌不幸离世,赵某的生活面临巨大困难。刘延平了解到这一信息真实可靠,立即牵线搭桥,让爱心资助人与求助人进行直接对接。2023年6月底,赵某得到了爱心资助。
  刘延平说:“回想起初见赵某,孩子的状态是怯生、害怕、无助的,不肯与人交流。如今,孩子能够主动与人交流,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学习在慢慢进步。我不仅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有所提高,更想对孩子提供关爱,引导孩子逆境重生,向阳生长。”
  但是公益之路坎坷不平,更有很多不被理解的事情。回忆往事,刘延平的眼里泛着泪光。之前他将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有人非常不理解,认为他的相片是摆拍,是在做假公益。甚至有人质疑他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哪里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刘延平喜欢拍照,总是习惯性地想为孩子们留下一两张照片作纪念。被人误解后,除了群体合照,刘延平就很少拍照。
  风雨之后也会遇见彩虹。刘延平说:“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最开心的事情是参加彩虹公益,看到老爷子、老太太抱着照好的相片哈哈一笑,我就打心眼里开心,我喜欢看见这些美好的画面。”
  在公益路上,家里人的态度让刘延平倍感温暖。他的家人非常支持他,姐姐、姐夫都不断地鼓励他做公益,希望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单位领导对他更是支持。有一次,单位领导无意间看到社交平台上一场公益活动的照片,就发给刘延平,问道:“延平,这是不是你呀?你的这个假期过得非常有意义。”家人的理解,领导的认可,都让刘延平更加坚定参与公益活动。
  采访过程中,刘延平多次说道:“我非常想去帮助更多人,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只能尽力而为。不过我能帮一个是一个,哪怕是只能帮助一个学生,也能够减少一户家庭的困难。”
  他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家庭,但是无法给予更大的帮助,这让他感到非常无助。他希望更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这便是“春晖使者”刘延平,一个公益路上的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