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王烧鸡 舌尖上的乡愁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1402
    大王烧鸡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美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也是在外游子治愈乡愁良药。2023年5月,我市公布了新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承载着许多人乡愁记忆的“大王烧鸡”成功“出圈”,列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够列入非遗名录,想必它一定有着特殊的地方,背后有着一些感人的故事。1月24日,记者带着好奇进行了实地探访。
  沿着市区工农路向北前行,远远望去,古色古香的门头上面,“大王烧鸡”几个字大气醒目。店面虽然不大,但古朴的装修风格和相邻店铺还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到店门口,一眼就看到橱窗里色泽金黄的烧鸡整齐摆放,扑鼻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老板王辉正在为客户称重、切块、打包,操作娴熟麻利。当得知记者要采访时,他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
  交谈中得知,王辉是“大王”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爷爷是大王烧鸡的创始人。爷爷年轻时,家里姊妹多,生活贫苦,加上在那个年代谋生的路子少,为了养家糊口,起先爷爷只卖些零散的熟肉制品。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就开始尝试做些烧鸡卖,没想到他家烧鸡凭借独特的口味,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越来越好。
  “我们家的烧鸡真正打出名气,是在我父亲那辈。”据王辉介绍,他的父亲王伯文在17岁时就去外地拜师学艺,师承安徽名师柴银秀做卤鸡。1980年,王伯文学成回来,重操旧业。在原来制作工艺和调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容海南文昌鸡、北方道口烧鸡的口味,自成一派,打造出商州大王烧鸡的独特口味,很快在商州城里名声大噪。
  说起“大王烧鸡”得名的由来,王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宗族中辈分较高,加上他做的烧鸡质量上乘,与众不同,当地群众就经常叫其“大王”,久而久之就自然起名“大王烧鸡”,并沿用至今。
  “父亲起初创业时非常艰苦,经常自己到乡下收购土鸡,不是土鸡不用,质量不行不要。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在选材上从不敢马虎,渐渐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王辉说,“在制作工艺上了,我们添加了几十种家传秘方,经过压、炸、蒸、烧等5道工序,12个小时才能完成,通常要忙到深夜,这样才能保证独特新鲜的口感。”
  “在商州城里长大的娃都知道大王烧鸡,那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从小在西背街长大的刘先生今年51岁,谈起儿时的记忆他感慨道,“那个味道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怀旧情怀,腊月里,乡党们回到家乡,依然惦念着曾经的味道,都要去买只烧鸡来吃。”
  香味独特,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这是许多人对大王烧鸡的舌尖记忆,也伴随着难以忘怀的乡愁。
  “每到年关时,来店里打包的客户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带给在外上班的亲友。”王辉说,“有时候我们也给客户邮寄。”
  大王烧鸡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后,王辉满怀信心,备受鼓舞。他说:“我一定诚信经营,不负众望。虽然父亲离开了,但我会尽我所能,传承好、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技艺。”
  商洛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商洛、“品味”商洛、了解商洛,2023年,我市举办秦岭山珍美食大赛,各级比赛共106场次,各大饭店名厨、非遗传承人、美食爱好者纷纷大显身手,极尽巧思,将商洛美食文化和故事一一呈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激发了餐饮经济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已相继评选出30多种非遗美食技艺项目。走访中,多位受访者认为,进入非遗名录将会为美食加分,非遗美食发展前景广阔,在拉动餐饮旅游消费增长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总有一些故乡的味道,在特殊的日子里会串起我们的乡愁和记忆,带给我们温暖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