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重 拾 洛 惠 渠 记 忆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杨若阳 孙远飞
文章字数:1051
  “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当年修洛惠渠用的手摇电话机。”
  “那为什么要挖洛惠渠啊?”
  “那时梁塬周边群众深受无水之苦,吃水都要下洛河一担一担地挑……”
  1月30日中午,在洛南县城18公里外的永丰镇刘村梁塬水厂洛惠渠纪念馆里,洛南县西街小学教师王鹏霞指着珍贵文物,给她的孩子讲解60年前修建洛惠渠的故事。
  “去年清明节,我们学校也曾带孩子来梁塬水厂,在洛惠渠纪念碑前缅怀为修建洛惠渠而献身的那些洛南先辈,但是孩子们对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理解起来还是有些抽象。”王鹏霞说,“前不久建成了洛惠渠纪念馆,可以通过当年的照片、文物和影像资料再现当年修建洛惠渠的感人情景,孩子们接受思想洗礼就更容易了。”
  当记者走进洛惠渠纪念馆,参观队伍增加到十几人,梁塬水厂职工蔺周玲自发地当起了讲解员。她动情地说:“洛惠渠始建于1957年,比红旗渠还早3年。有句古谣‘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可见当年梁塬人民多么期盼水源。修建洛惠渠期间,恰逢国家3年自然灾害,干部群众缺吃少穿,但洛惠渠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自制炸药、自烧石灰,战严寒、斗酷暑,在几乎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和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历时15个月建成洛惠渠。引洛河水上梁塬,解决了保安、永丰、四皓、城关4个镇办的用水问题,辐射周围54个行政村的灌溉和饮水困难。如今,洛惠渠已经成了洛南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蔺周玲和参观群众谈话间,永丰镇刘村党支部书记李智军也走进了纪念馆。他说,自从梁塬建起了洛惠渠纪念馆,他农闲没事总喜欢进来转一转,每当看到炮炸老虎嘴、劈开龙山崖、削平鸡冠山、抢通流沙台等修渠照片,他就想到这哗啦啦的水是当年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洛惠渠是梁塬人的生命线,洛惠渠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四十里梁塬无水源,想吃白米难上难’的现状,而且自从洛水上了塬,梁塬人民的生活变化一天一个样。”李智军说。
  饮水思源得知根,吃水不忘修渠人。谁曾想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称的梁塬如今大变样,洛惠渠穿越山河,滋养着这片土地,既解决了洛南城区以及周边29万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还将40里梁塬周边旱地变成了良田。家住梁塬水厂附近的烤烟种植大户刘建盈提起洛惠渠,颇有感慨。“受洛惠渠的恩赐,我家30亩烤烟田年年都丰收,正是靠着种植烤烟,我才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梁塬上,伴着冬日的暖阳,永丰镇李村的草莓园大棚里,果香沁人心脾,洛惠渠分流的水正通过自动喷灌系统进入草莓根部。田垄上,草莓长势正好,在绿叶的映衬下,色泽格外鲜亮,吸引游人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