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青山深处是“鲵”家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天彤 见习记者 黄朝梅
文章字数:1500
  2月20日,室外雨雪间作,春寒袭人。在丹凤县商镇老君社区老虎沟口的娃娃鱼养殖基地,王忠心正在自家室内鱼池里忙得热火朝天。
  “等一下,我去拿个矿灯。”跟随王忠心来到他的娃娃鱼室内养殖场,入眼几乎是一片漆黑,隐约看到一个个养殖池整齐排列,星罗棋布。
  “目前我这养殖场里生活着大大小小的娃娃鱼差不多有12万尾。”王忠心说,“因为娃娃鱼害怕光线,黑暗、潮湿的环境才有利于它们生长,所以室内养殖场里没有装灯。”
  随着王忠心手中矿灯的光扫过,才发现了娃娃鱼的踪迹。有的鱼池遍布密密麻麻的小娃娃鱼,有的鱼池散布着许多红色小鱼,还有的鱼池娃娃鱼与红色小鱼共享生存空间……
  娃娃鱼身体扁平,头宽而圆,口很大,眼极小,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前肢很像小孩的胳膊,棕褐色的背部缀有大小不等的云斑,神态憨厚可爱。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食用人工繁殖子二代以上的娃娃鱼是不违法的。”王忠心介绍,娃娃鱼对于生活环境要求极高,一般生活在山区清澈的溪流中,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软黄金”之称,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很大,因此人工养殖娃娃鱼经济效益高。
  “这两尾娃娃鱼好像在打架呢!”
  “肯定打呀,刚开始把它们放在一个鱼池里的时候,彼此不太熟悉,就会打架。时间长了慢慢熟悉之后,就和睦相处了。”王忠心说,这两尾娃娃鱼一个65斤,一个58斤,最大的已经卖给了三亚的一个厂家,那边老板因有事一直没过来,可能到今年3月份来拉过去。
  王忠心边说边把矿灯照向那个只有两尾体型最大的娃娃鱼和零星的红色小鱼养殖池。
  “这些活蹦乱跳的红色小鱼,就是娃娃鱼的饵料。”王忠心说,这个娃娃鱼好养,不吃任何饲料,只吃小鱼小虾之类的,不污染环境。
  “我今年58岁了,从2012年开始养殖娃娃鱼,到现在已经有12年多了。”谈起娃娃鱼的养殖经历,王忠心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以前在超市里给人家干活儿,在柜台卖肉。20多岁的时候,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次见娃娃鱼,就很喜欢这种动物,后来心里就一直想着这个事情。”
  于是,王忠心留意查阅各方面的资料,当了解到扶持政策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丹江源大鲵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刚开始养殖的时候,通过别人介绍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学习考察,聘请那边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学了一个多月,经过不断摸索、学习,王忠心掌握了娃娃鱼的养殖技术。
  “第一次就养成功了,当时养了200多尾娃娃鱼,挣了不少钱。”王忠心高兴地说,最早的时候对娃娃鱼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感觉很深奥,其实娃娃鱼是很好养的,主要是保证水质干净,搞好卫生。
  开始养殖娃娃鱼时还存在繁殖瓶颈,鱼苗需要从汉中、三门峡等地引进,极大地增加了支出。后来,他培养出了自家的种鱼,实现了自繁自养,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那些大的应该都卖完了,去年8月份我们来的时候还有这么长的,养殖池里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娃娃鱼。”与我们同行的丹凤县商镇干部边比划边说。
  “我这现在年年都有卖的,养一茬娃娃鱼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才能长到3—5斤,一般在3斤左右开始售卖。”王忠心说,目前市场稳定,与客商保持着长期合作,主要销往北京、广州、长沙,他们都是整车来拉。2023年10月中旬,已经往广州运了2.3万斤,往北京运了1.8万斤。
  走出娃娃鱼室内养殖场,记者看到旁边区域的工人们正在将加工好的娃娃鱼酒进行打包装盒。
  “我这是小作坊,从2021年开始制作娃娃鱼酒,产品已经通过了省市县质检部门的鉴定。”王忠心说,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日益精进提升,娃娃鱼养殖越来越普遍,价格开始逐渐走低,他也在不断琢磨新的“致富经”。
  2023年,王忠心在政府拨发五万元补贴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小型冷库,目前他正在着手进行大鲵深加工,研发娃娃鱼小零食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养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