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诗文润棣花
田培信
文章字数:1738
  说起商洛丹凤,无论你有多少值得讨论的话题,都怎么也绕不开丹凤棣花。
  棣花是一座沉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位于城西15公里处,静卧在312国道一隅,这块神奇之地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我曾多次凝望棣花古镇,当棣花月朗星稀时,我知道它在沉思过去;当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时,我知道它想话说当下;当千亩荷塘里的涟漪一圈盖过一圈的时候,我知道它想放歌未来了。面对棣花古镇,人的思绪也会变得清晰如昨。那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沿着街旁的涓涓小溪浅吟低唱地淌进人们的心头。
  古镇以早年盛产“棠棣花”而得名。当年,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四川途经商於古道三下江南,在棣华驿下榻时曾吟唱出“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千年一叹。
  初次去棣花,是2011年暮春的一个午后。与县文联的同志去参加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座谈会,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能有如此令人敬仰的礼遇,实为激动。那时的棣花古镇,大街小巷,沧桑曲折。街名都富含古意,清风街、宋金街、老西街……开会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台下,抬头一看,主席台上的大作家真不少,这位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那位是获得“冰心文学奖”的散文家,还有满头华发的评论家和戴着眼镜的诗人。台下的人群中免不了一阵惊讶,仰慕之情很快就盈满了会场。
  老街上的文化符号也不少,走在清风街上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作品《秦腔》中的人物原型和文化元素,像“白雪”家、“大清堂药铺”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原型来对号入座。漫步在清风街上,仿佛进入了诗词歌赋里,可以切身实地感受到贾平凹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和市井风情。青砖柱、泥土墙、青灰色瓦屋顶、翘檐屋脊,“吉”字形透风窗,临街的一色灰青的木质板门和方格窗户整齐排开,还有斑驳不一的青石铺成的街面,这里的生活安详悠然。
  贾平凹先生院子里的丑石、文学馆里的老物件、文学墙上镌刻的大作品、二郎庙、老戏台……无不显示着棣花古镇的文化积淀。
  有一年,我去丹凤参加一个文学征文活动,邂逅了诗人远洲。我与他虽未曾谋面,却一见如故。于是,鼓起勇气上前握手、问好。我想让他谈谈他的代表作《城市泥土》。可惜那天远洲先生并没有谈《城市泥土》,他说人老了,要有颗童心,像一滴水要融入大海。他有一首新作的《接雨的女孩》与大家分享,我们莞尔。后来,我在图书馆里,每当看到娃娃们在读《接雨的女孩》时,我便无不得意地想,这首诗,我可是在棣花与作者先睹为快的,不信,你们问远洲先生去。
  后来,去棣花的次数更多了。有几次恰好遇上贾平凹先生从省城回来,目睹了文学大咖进村时的情景:老远就笑脸相迎,叔哩婶哩,叫个不停,连忙从兜里掏出准备好的香烟,见女人问好,见男人敬烟,遇上村上孤寡老人或留守儿童还会发两张红票票接济一下,活生生的像一位下田归来的农人。村里人也拿他不当外人,一个劲儿地叨念着:我平凹儿回来了,快上屋座,晚上让你婶给你做糊汤面吃……当然,若是官方事务或回商出席文学研讨会,记者前拥后挤,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响个不停,足以见证家乡人对后生的敬重和对文学的敬畏。
  近几年,我常去棣花。我喜欢晚上约几位文友,去丹江河畔品尝小吃。牛筋面,筋道弹牙,麻辣鲜香,其面条不囊不虚,色泽红润,油而不腻,回味绵长;肉夹馍,馍酥肉糯,香醇可口,腊汁饱满……头上星光闪闪,脚下波光粼粼,与文友谈及诗文,总觉得棣花的这方山水细腻温润,墨香味浓,特别适宜诗文萌发。
  记得有一次,几位朋友又谈到棣花的诗文,有人突生一问:丹江河流淌的是诗歌还是小说?议论中有说诗歌的,有说小说的。赞同说诗歌的有板有眼,说棣花历代诗人辈出,当下写诗的才俊,人人诗情八斗,个个诗意满怀;赞同小说的有理有据,令人仰慕的文学珠峰“两茅一鲁”就诞生于此。说贾平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我说,无论是诗魂还是文脉,总之是国运昌,文运则昌。众人喜颜悦色,目光赞许。我总想:未来的棣花什么样?可以是千般姿态,万种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商洛,乡村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今天的棣花,景区越来越大,游人越来越多,作家也越来越多。贾平凹故居和文学馆坐落于街南,每一位心藏文学种子的人,静立于此,顿生感慨。如此敬畏文学、敬仰文人、敬重文字的人,文学的种子必定如一枚小小的蒲公英,在炽热的心底扎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