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杏林春暖 医者风范
——记洛南县麻坪镇老中医谭家儒
文章字数:1880
  本报通讯员 倪双民
  在洛南县麻坪镇峪口村有这样一位七旬老人,他自幼受祖辈行医熏陶,刻苦研习医术,数十年的从医经验让他远近闻名,他就是被命名为“陕西省中医药名老传承人”的谭家儒。
  耳濡目染 眼观百草
  1950年12月,谭家儒出生在麻坪镇峪口村一个叫做熊虎沟的小山村。他的爷爷谭汉礼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中医,伯父谭传认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医术,后来跟着爷爷干起了行医行当。
  在谭家儒六七岁的时候,石门黄龙铺的一位男子心急火燎地前来请爷爷去他家为老父亲看病,经过爷爷的把脉诊断确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部疼痛,即采用镇肝息风方,服药7副后,头疼减轻,后经过数月调养慢慢康复。半年以后,这位男子带着一包点心,领着病愈后的父亲亲自登门感谢,言语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激之情。平时也目睹过伯父利用一些中草药给乡亲们治病疗伤。这些事让谭家儒觉得做医生真的很了不起,既能解除病人的疼痛,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他渐渐对中医有了好感。
  爷爷的房间里藏有很多的医药书籍,在幼年初识字的时候,谭家儒就对那些医药书籍充满了好奇,时常翻看,但总是懵懵懂懂,有时连字也认不全。时间久了,也就渐渐知道一点,慢慢也就有了兴趣。一有空闲就随意地翻看,爷爷和伯父也会偶尔指点指点,给人看病的时候他也会在身边察看,长期耳濡目染,学医治病的愿望日渐强烈。
  好学深钻 医术渐长
  在伯父的引导下,谭家儒懂得了一些浅显的医学知识。
  1972年春季,谭家儒考入了商洛卫生学校。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一头扎进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如饥似渴的阅读《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医书籍。凡是著名医作,他都认真研读。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熟睡之时,他已经悄悄起床,背诵了好几个“汤头”歌诀。晚上,当同学们已经进入梦乡时,他还要在床上默念几遍伯父传授的诊脉口诀才睡。
  在上学期间,谭家儒一边读书,一边在假期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开始行医。在伯父的指点下,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疗让他对自己的医术充满信心。
  1972年夏季的一天,华县华阳川的一位患者生病1年多,经常头疼,四方医治无效,常年卧病不起。因路过此地,听闻此事,他上门察看,经过询问病情后,诊脉确认,此病属于脑梗,开方服药五副后患者头疼减轻,服药7副后头就不疼了,能慢慢下床行走,数月之后逐渐康复。
  从卫校毕业后,谭家儒回到村卫生所工作,一心一意为缺医少药的山区群众看病治病。他在行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向他人学习。一次,他听说化义庙有名的中医梦成才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任主治院长,就去他那里抄写民间妙方。
  因为谭家儒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曾治好了不少重病患者,渐渐地有了名声,周围四乡八里的人得了病都会求上门来,请他前去诊治。日复一日,他凭借自己所学和先辈的从医经验,细心诊断、精心治疗,救治了数以百计的患者,深得周围百姓的信任和称赞。
  播撒甘霖 医病疗伤
  1997年秋季,谭家儒的女儿考上了陕西中医学院,为了照顾女儿方便,他走出了大山,在咸阳市秦都区开办了一家诊所,从事中医治疗。
  1999年,上海的王先生因肾病长期医治无效,经多方打听前来就诊,经过谭家儒综合施治,3个月后病症减轻,1年后基本痊愈。
  20多年来,谭家儒在熟练掌握父辈流传下来的诊脉技巧和具体秘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具体方法,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一些在大医院没能治愈的患者,经过他的中医方法治疗恢复了健康。他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挂满了诊室的四壁。
  医者仁心,谭家儒在看病的时候遇到过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就适当减免医药费,自从医以来共计为患者减免医药费20多万元。他的事迹曾在《农业科技报》和《中国香港人物时报》医界人物版刊登。2017年被中国中医药工作组评选委员会授予“最美名中医”称号
  老当益壮 夕阳有光
  2021年,谭家儒自感年事渐高,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他的内心十分欣慰。为了回报故乡,70多岁的谭家儒在麻坪镇的街道挂起了中医诊所的牌子。因其诊断准确、医术高明,常有远道而来的患者就诊。凡他诊治的病人,病情都有好转,有的会很快痊愈。
  走进谭家儒的诊室,满屋都是锦旗和奖牌,让人自然生出敬畏之心。当与老人谈到药理药性时,老人能够旁征博引,从《本草纲目》讲到《千金方》,从《千金方》讲到《伤寒杂病论》,如清泉喷涌般滔滔不绝。当谈到医生的操守时,老人觉得医生要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对待病人要真诚。谈到中医的未来时,老人憧憬地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相信中医药事业将会很快发扬光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谭家儒老人虽然已是七十高龄,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老有所为,服务桑梓,能为乡亲医病健身也是他的毕生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