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群众致富领路人
本报记者 谢 非 通讯员 何文丽
文章字数:1235
  他放弃红火的饭店生意,回村当起了村干部;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带领群众致富增收上,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和担当。他就是洛南县古城镇中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向阳。
  “我是党员,不能只顾自己致富,忘了父老乡亲。”吴向阳说。他认为,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2021年初,根据村里种植小白黄瓜的经验和市场需求,吴向阳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多方学习考察之后,带领村上种植小白黄瓜120亩、中药材500亩,发展小西瓜大棚80个、西红柿大棚25个,当年就卖出了好价钱,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多元,务工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000元,给中联村探出了新路子,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2022年,中联村又流转土地500亩,新建蔬菜大棚240个和各类配套设施,发展横溪西瓜、五色圣女果、奶油草莓等蔬果品种,年产值超过700万元,提升了产业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带动周边群众1000多人就近就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65万元,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产业支撑。这是吴向阳带头冲在前为中联村积累的丰硕成果。
  72岁的何肴子家住在中联村最偏远的薛沟组,儿子常年外出打工,女儿远嫁他乡,只剩下老人独守家中。去年11月,老人在赶集过程中摔倒骨折。吴向阳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因为老人子女身在远方不便照顾,他便经常到老人家中照顾生活、打扫卫生、解决难题,利用微信让老人与家人视频聊天。
  村里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吴向阳却没有丝毫怠慢,他不怕苦、不怕累,在产业园里任劳任怨。“为了产业能发展,群众能致富,乡村能振兴,我再苦再累也不怕。”吴向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示范园建设开始土地流转、大棚建设,到后期配套设施的建设、蔬果的种植,吴向阳总是带领着村两委成员早出晚归,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没钱了村两委干部私人垫支、没劳力了村两委干部带着家属亲自上场。夏季干旱,整个产业园缺水,承包大棚的老板围着让他给解决问题,他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协调,打蓄水池、借水车、联系水库放水,最终把大棚的损失降到最低。
  有人说,“你劳心劳力费那么大劲干什么?大棚承包出去,你只要收租金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应该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人家卖了钱又不会多给你一分。”吴向阳严肃地说:“大棚的建设本就不容易,要管理好更不容易,只有帮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把人留住,要不然大棚租不出去,发挥不了效益,我不光对不起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咱们群众也少了一分收入,损失的还是我们。”
  在修建产业园展厅地基时,吴向阳不慎跌倒导致骨裂,本应休息治疗,可他却忍着伤痛,白天照常奔走于产业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不喊疼不叫累,晚上回家找村医打吊瓶。其间,他带领的村两委成员挨过骂、受过埋怨,更受到过白眼和嘲讽,他们蹚过泥水、洒过汗水、也默默地流过泪水。可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大家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地奉献着。
  在吴向阳的带领下,中联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村子从经济薄弱的后进村变成了发展有力的明星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善治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