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做好惠残“勤务员” 织密助残保障网
本报记者 谢 非 通讯员 陈 沛
文章字数:1033
  20年来,山阳县杨地镇残疾人专职委员刘家玉骑着三轮车、带着复印机,踩着一深一浅的脚步,走遍了杨地镇的沟沟岔岔,把一项项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他常说:“要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多走动、多交流,有事咱就想办法解决,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实做好。”
  刘家玉患有先天肢体功能障碍,早年间在镇上开过理发店,也担任过话务员和村干部。2006年村委换届离职后,群众基础好的刘家玉被县残联选聘为杨地镇专委,成为全镇700多名残疾人的“勤务员”。
  如今,和刘家玉一样的专委在我市有1400多名,他们遍布全市98个镇(街道)和1300多个村(社区)。平日里,他们既是宣传惠残政策的“百事通”,也是开展基本状况调查的“信息员”,还时常化身志愿服务“小队长”,通过热心、真心、贴心、细心、耐心的服务,搭建起党和政府与残疾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家住镇安县达仁镇枫坪村的黄礼安患有中度视力障碍,父亲和母亲均为肢体残疾,眼看旧版残疾人证即将到期,但二老行动不便,加之对更换程序不熟悉,一家人顿时犯了难。达仁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韩兵入户访视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协调残疾评定机构上门服务,还为黄礼安申请了残联提供的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解了黄家人的“烦心事”。
  “其实,大部分专委都是残障人士,因为感同身受,工作也就更加周到一些。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镇上和村里搞活动,残疾人的参与度普遍较低,现在有了专委的组织动员,大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韩兵说。
  在专委人选考量上,各县区残联注重选择有激情、有热心、有能力且对辖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残疾人及其亲属担任。
  专委的作用不仅发挥在“点”上的效能提升,还体现在“面”上的服务延伸。近年来,洛南、丹凤、山阳等地依托专委联动机制,充分衔接基层残联和残疾人协会及社会助残机构等服务资源,在部分村(社区)试点设立“残疾人之家”、组建“残疾人综合服务站”,探索推行“共享辅具”、帮办代办等微创新、微改革,实现涉残事项就近办、家门口办。
  此外,为确保专委长期发挥作用,我市先于全省将专委补贴提高50%,同步建立激励机制和分级培训制度,对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专委优先参评各类奖项,定期开展典型宣传和业务培训,为专委持续发力提供有效支撑。
  “惠残民生工作既有普惠性的,也有特惠性的,专委的作用就是协助残联和镇、村干部,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应享尽享,不落掉一个。”4月14日,市残联负责人说。专委如同一根丝线,“穿起”了惠残民生工作的“绣花”服务,让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得到提升,从而助力社会保障的“最后一米”越来越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