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丹凤厨工在南京
本报通讯员 刘春荣 贺 甜
文章字数:1868
武关镇江平村的杨萍在惠中保的拉面馆务工近10年,年收入约6万元。

  初夏时节,万木葱茏,群山叠翠。在丹凤县武关镇街道旁边的一户农家小院里,几个农家妇女在坐着闲聊,一位妇女说:“老嫂子,你孙子今年到中保拉面馆打工去了没?”“去了,去了!年还没过完中保就打电话说今年拉面馆生意火爆,人手不够,催娃快点过去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在南京开拉面馆的武关镇乡党。
  这几位妇女所说的中保,其实是在南京开办“西北桥头清真牛肉拉面大王”餐饮店的武关镇惠家坪村村民惠中保。惠中保从20多岁到南京餐馆打工开始,到创业开办拉面馆,发展成现在拥有46名丹凤武关籍员工、日营业额超7万元的南京“网红店”,他在自己依靠创业走上致富路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丹凤籍乡党通过创业或者务工就业改变了家庭面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武关镇众多追梦青年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走出秦岭大山,来到秦淮河畔的古都南京创业。他们以能吃苦、勤奋好学、有闯劲的精神风貌,从洗碗刷盘起步,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在南京这片创业热土上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涌现出了像惠中保这样一大批优秀创业成功人士。在这些优秀创业人士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以丹凤武关人为主体的南京“西北拉面一条街”,成了古都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锋就是在南京创业的丹凤武关人中的一员。1995年,他怀揣创业梦想,只身来到南京,从洗碗端盘起步,几经拼搏,逐渐发展到自己创办拉面馆、规模小吃店,再到经营高校团餐。当年的小面馆如今变成了大公司,他创办的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成为投资规模达1000万元的南京餐饮行业知名企业,为南京十几家高校提供团餐服务,吸纳500多名乡亲在公司务工。他创建的南京苏陕人力资源劳务派遣公司,先后组织家乡3000多名务工人员在南京实现稳定就业或定居。
  在南京的武关务工人员,经李锋指导和协助开办的拉面馆就有15个。创业成功后,他带头返乡创业,2021年投资2000万成立陕西鸿泰宁餐饮有限公司,组建丹凤中学和丹凤县医院餐饮服务团队,首次将团餐引入丹凤,带动本地就业180多人。动员丹凤在南京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11人,牵线搭桥促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总投资25亿元,为家乡办实事7件。“丹凤厨工”也逐渐在南京成为一个响亮的劳务品牌。李锋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无独有偶,耿明生是陕商宁餐饮管理公司总经理、南京丹凤商会常务会长,他1998年前往南京市创业开办陕南拉面馆。2008年成立南京陕商宁餐饮管理公司,带动丹凤420多人赴南京就业。2019年4月,他与丹凤县供销社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南京市苏陕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办江苏省南京市东西部协作扶贫产品展销中心、南京秦岭农产品展销丹凤馆线下体验店。累计帮助家乡群众实现稳定就业1000多人,指导帮助创业开店150多人。2022年,他返乡投资8000万元,在武关镇成立丹凤县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仿真植物社区工厂,带动就业60多人。
  近年来,作为西北劳务输出大县的丹凤县,为做精做细做优南京劳务输出这一产业,早在2004年便开始在南京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同时积极加强与南京市和雨花台区相关部门联系对接,采取强化部门联动、资金保障、用工招聘、定点输出、品牌带动等“五强化”措施,全面深化拓展雨丹劳务协作领域,紧盯重点群体,发动两地人社、就业、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协作参与,劳务经纪人带动、线上线下招聘、示范企业吸纳、劳务品牌培训等措施,全方位帮助丹凤群众到南京创业就业。
  据了解,目前丹凤籍人在南京开的拉面馆达200多家,县上每年组织向南京“点对点”劳务输出2000人以上。今年,县就业服务中心已开展线上招聘28场次,线下举办专场招聘会50多次,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
  同时,丹凤县和南京雨花台区以合力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为目标,成立“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工作专班、举办“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培训会、认定“丹凤厨工”示范企业、建立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目前,我们在南京、温岭等地建立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11家。‘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每年集中为南京输送餐饮务工人员4500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达3亿多元,带动丹凤籍人在江苏创业310多人、从事餐饮服务4200多人、从事餐饮配套产业链工作580多人。”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热效应的助推下,丹凤在南京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多人,人均月收入1.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输送的务工人员达1.2万多人,就业人群实现年收入5万元至20万元,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成为推动丹凤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