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木耳基地的好管家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834
  5月17日凌晨2点,柞水县乾佑街道马房子村木耳基地里,一个黑影在地头来回走着,那是陈文——他正打着手电筒给木耳浇水,一阵夜风吹来,凉飕飕的,他不禁打了个冷噤,这才发觉裤脚和鞋子全是湿哒哒的。
  陈文是马房子村三组组长,也是村木耳基地的管理员。马房子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依托大自然馈赠的独特资源,2017年,马房子村开始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发展地栽木耳,这么大个产业该由谁领办呢?大伙儿一致推选热心实诚的陈文,他也不负众望地接手了这个棘手的活。
  黑木耳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展初期的地块整修、拉运菌棒、洒水看护到后续采摘、晾晒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11亩地10万袋地栽木耳,从拉菌包开始,陈文就天天守在木耳基地,为了给村上节省开支,他还主动揽下装卸菌包、浇水等杂活。
  “最近太阳大,早晚都得给木耳浇水,晚上得浇3遍,结束就到半夜两三点了,回去打个盹儿又得往基地走。”陈文说,木耳靠水养着,浇水这个事马虎不得,可是,浇水费时间,衣服、鞋子一浇水就湿了,穿在身上别提有多难受,因而浇水的工人不好找,他就主动担了这个苦活。
  暴雨天气同样也让陈文操心,他说:“以前水泵在河里放着,一看天气不对,下再大的雨,都要赶去河里把水泵捞出来,防止被水冲走。”只有一年,当时雨下得太大了,河道涨水,陈文想下河捞泵,被村党支部书记拦住了,唯独那一次,泵被冲走了。
  后来,马房子村又发展起了大棚蔬菜,由于有了管事经验,从前期规划建设到土地协调,陈文都全程参与,“只要支书一发话,就往大棚走。”陈文说,头几年,大棚没收益,村干部干活都是义务的,可没一个人埋怨,“毕竟是村集体的产业,办好了,大家一起富!”
  为解决村组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生活不便等问题,陈文和村干部一道,带领大家修复了2000米的自来水管道,还从县财政局争取了15万元,修复通往木耳基地的3公里产业路。
  有人笑他:“你一个月工资就那么点钱,一天还干得那么起劲。”他总说:“村上的集体资产,不能糊弄,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