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碗里的岁月
丹 影
文章字数:1764
  活了大半辈子,用过的碗不计其数。有木制的小碗,有泥做的大碗,有粗瓷烧的黑碗,有细瓷烧的花碗,有上了釉的搪瓷碗,有不锈钢做的碗,有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的塑料碗。这些形状各异的碗,所承载的是人生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
  第一次用到的碗是木碗。记不清是从几岁开始,只知道那是舅舅为我制作的。那时木碗很流行,小孩端起来不烫手,还结实耐用,不易摔破。听母亲说,舅舅为给我做碗,锯木头时不小心将自己的食指锯掉了一节,好在外公是个半料子郎中,懂得不少偏方,才使舅舅的手得以保留下来。等我多少能懂点事后,看到舅舅那根伤残的指头,深为他对我的爱所钦佩,也就十分珍惜那只木碗。那时每每到了吃饭的时间,大人端着饭碗凑在一块儿谝闲传,我们小娃也端着饭碗满村里窜,几个伙伴凑在一块,比谁的碗好看,谁家的茶饭香,结果比来比去,除了我的那只木碗好看外,各家的茶饭都差不多,因为当时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若要是谁家来了客人,做了好吃的,其他人家的孩子都能尝上一口。这样一来,我的那只木碗就盛满了百家情,不管到了谁家不论遇上谁,都会把自家的饭菜给我匀上一些,是它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长到七八岁后,我就再没用过那只木碗。一天黄昏的时候,父亲从县城卖柴回来,给我买回了一只鱼碗,碗不大,呈白色,碗底有蓝色的鱼形图案,用它来吃饭喝水,仿佛碗里有条游动着的鱼。尽管它显得有点粗糙,但看着还是很漂亮。听父亲说,他之所以要给我买这个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让我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父亲的良苦用心令我感动不已,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绝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那时我家离学校比较远,上学要走四五里的山路,加之我年幼时患过小儿麻痹,落下了腿脚不灵便的毛病,只能中午不回家,靠村里的伙伴给我带饭吃。即便如此,我也不觉得有多么苦,想着只要碗里有饭,从没考虑过以后的人生之路。
  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分来了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师,名叫刘德才。他因病发育不良,四肢短小,出现在讲台上时,身高与课桌差不多,为此而引来了包括我在内的嘲笑声,课堂秩序大乱。就在我担心他如何应对时,刘老师却威严起来,几句话就把场面控制住了。从此以后,他的课堂上再也无人敢捣乱。
  由于年龄的增大,我学习没有先前那么刻苦了,错误地认为,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学习再好也没多大前途。一天自习课上,刘老师特意把我叫到自己的房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娃呀,你的身体是这样,为啥不好好学习呢?”我很悲观,像我这残疾人,学习再好有啥用。他听后先是一惊,接着他的话令我一辈子难忘——娃呀,老师的情况和你差不多,可为啥同学们对我都很尊敬?不是别的,是因为我从小就学习好,考上了师范成了一名老师。你想想,如若不是这样,拖着这样的病身子,恐怕连饭碗子都没有,还谈什么老师!
  啊,原来刻苦学习就是给自己找饭碗!刘老师的话,像一盏点亮的心灯。从此,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发奋努力学习,从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时光如流,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初中毕业。那一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中,因爱好文学,忽视了数理化,偏科严重。此时,教数学的是我的班主任李老师,一次课间休息,她把我叫到自己办公室,慈母般谆谆教诲我:“丹影,你的偏科是要吃大亏的,要知道,将来走出社会,凭的是全面本领,而现在正是各项知识打基础阶段,不能凭着自己的爱好来,你懂不懂?”李老师的话,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开始重视起偏科问题,加之她经常给我开小灶,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数学成绩明显提升。在后来的招干考试中,我顺利地考上了公务员。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与碗相关的事。
  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被组织调到新单位工作。一向与我关系密切的老修理工张师傅得知消息后,便利用休息时间,给我加工了一个既实用又好看的不锈钢碗。那天我要离开时他对我说:“你要去个好单位,我真为你高兴。就想着要给你送个啥作纪念,想来想去,还是把自己的手艺活送你吧。以后,你端上这只碗吃饭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这个粗人。”接过那只锃亮光滑的碗,我激动万分。
  一转眼,我从一个精屁股碎娃变成了六十大几的小老头。六十年来,我忘不了小时候舅舅给我做的木碗,忘不了父亲留给我上边印着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搪瓷碗,亦忘不了张师傅亲手为我制作的不锈钢碗。当然,比起这些有形的碗,更忘不了刘老师和李老师送给我宝贵的无形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