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风 雨 中 的 担 当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贾书章
文章字数:1293
  7月24日,被洪水洗刷后的商州区杨斜镇金龙河村山林,露出一道道灰白色的沟壑,在乱石杂物堆积的河道里,身材瘦弱的田榜志正指导两辆挖机加紧抢修水毁道路。
  “这是50年来最大的暴雨,好在群众都及时撤离出来了。”劳累几天的金龙河村党支部书记田榜志,扯着沙哑的嗓子说。
  7月19日上午8点,杨斜镇雨越下越大,镇上及时停止防汛会议,安排镇干部开车送田榜志回村上开展防汛。
  赶到村里下桃塬教学点,村民陈兵发正带舅妈一家准备过河撤离时,田榜志突然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并涌来一股大风,他顿时觉得不妙,立即大喊陈兵发赶快后撤到高处地段。“陈兵发撤退三分钟后,几人高的泥石流裹挟着木料、沙发、架子车、水桶等杂物一拥而下,路上全是泥浆,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这下村子完了。”危急时刻,田榜志找根绳子系在腰间,喊就近的几名群众把他拉过去。短短十几分钟,他眼看着周边十几户群众房屋被毁,他冒雨将被困的17名群众召集到一起,周边都是泥石流,进退不得。
  这17名群众年龄大的快70岁,最小的6岁。田榜志考虑,要脱离险境,唯有冒雨攀爬山林到北瓜塬山顶,但山林到处都是泥石流。为了安全起见,他让河对面的村医爬上商漫高速高架桥,指挥他们选择上山路线。田榜志把几个年轻人分布在爬山队伍中,大家前拉后推着开始上山,遇到难走的时候,小孩不停地哭闹,有人开始泄气,田榜志就给大家鼓劲。60多岁的龙玉芹身体稍胖,脚不灵便,又背个五六岁的孙子,田榜志安排年轻人和妇女前后照顾着攀爬。“晚上看不见,全凭张建刚手电灯光的引导才爬到北瓜塬山顶。”田榜志说,“不到两公里的山林,到山顶时都是夜晚11点了,有人冻得打哆嗦,无法生火取暖,我就给大家宽心说,命保住了比啥都宝贵。”
  采访间,杨斜镇包村干部张治齐赶过来,和田榜志商量搬运救灾物资的事。张治齐告诉记者:“这几天,我们和田支书一块,在雨里泥里冲出冲进,紧急转移群众50户136人,衣服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张治齐接着说,昨天他跑到下桃塬有信号的地方,才看到妻子的微信视频,他家也遭了灾,水都漫进屋了,家里老母亲瘫痪在床,妻子数落他不顾家,可是他走不开,眼下正是最需要干部的时候。“我还有4个月就退休了,这一班岗我必须坚守住,不能给自己的工作生涯留下遗憾。”说完,即将60岁的他,眼泪刷地流了下来,不分昼夜连轴转的抢险排涝,让他看起来有些憔悴,嘴唇也裂开了好几道口子。
  中午时分,刚晴的天又阴沉下来。田榜志和张治齐又拖着疲惫的身子消失在路口,他们要赶在雨前,和群众一块肩挑背扛,运回救灾物资。
  ■记者手记
  在分不清河道还是村道的乱石路上徒步数小时,才赶到“7·19”重灾区商州区杨斜镇金龙河村。沿浑浊河水逆流而上,垮塌的小桥、倒地的电杆、损毁的房屋随处可见,这一切,见证了暴雨山洪的无情。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田榜志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瓢泼大雨带领17名群众穿越山林转移到安全地段;张治齐自家房屋被水淹,仍坚守金龙河村……
  在灾区采访中,看着他们疲惫的身躯、受伤的手脚以及那一抹触动心灵的眼泪,记者感到心疼。是呀,每次大灾面前都是一场大考。在这次洪灾面前,我市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正冲锋在防汛抗洪第一线,用温情与坚强筑起了一座守护群众的“责任之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