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康养品牌
文章字数:2608
时值九月,到处都是别具特色的金秋景致。22℃商洛以其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这一系列头衔背后,是商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与荣誉。
近年来,商洛市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以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为契机,将独特的气象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激发气候康养新引擎,为把商洛打造成人居环境样板地、生态休闲最佳地、避暑度假首选地和健康养生示范地以及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立足资源禀赋 厚植发展新优势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及商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我市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持续擦亮商山洛水“高颜值”,不断涵养气候生态“好价值”。
通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6项措施,商洛市连续6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69.56%,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最舒适期”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市。年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商洛蓝”成为生态名片。
通过加强气候资源保护,进一步规范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商洛市印发了《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细则》,将气候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立法内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监测评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商洛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立法各项工作。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104套北斗通信区域站、87处天气气候景观观测站、48套旅游景区气象监测站、30个负氧离子站、2个综合生态观测站、2个温室气体站、2个水域和农田生态监测站,新建升级8部雷达,气候生态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交通、旅游、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的气象监测预警设施,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健全体制机制 激发发展新活力
我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破解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难题,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为构建气候监测体系,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和《森林生态气象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气象行业标准。建立秦岭生态监测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形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雷达和地面生态观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加快建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秦岭气候博物馆和商洛气候生态综合观测站网等项目,实现一张图、一张网和移动端、PC端、户外大屏等终端同步展示,构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
全市六县一区均成立气候康养经济工作专班,建立“气象牵头、部门协作”机制,联合文旅、发改等16个市级部门和7个县区编制《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加强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森林康养等专班对接联系,实现监测站网共建、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建成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气候生态关键区、天气气候景观区、气候宜居示范创建小区等五大系统,整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人盯人”防抢撤智慧管控平台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构建起“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
聚焦特色产业 探索发展新路径
为了促进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市将优质气候资源融入各个行业领域,大力发展地产民宿、农业、绿色金融、抽水蓄能等气候康养产业,着力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通过气候赋能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不断擦亮“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底色。
市上将气象要素、气候资源与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养生药膳、特色美食、乡村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气候旅游产业,形成种类丰富、层次齐全的气候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将5A级景区金丝峡、18家4A级景区、27家3A级景区串珠成线,成功创建4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装4条精品气候康养旅游线路、打造5个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全覆盖。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康养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国秦岭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以“六大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气候康养产业,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气候景观,以人体舒适度等气候指数吸引都市人来商洛旅居,发展气候旅居产业。立足商洛独特的立体山地气候特点,编制农业产业发展区划,推进生态茶园、养生菌园、道地药园等基地建设,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益,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农业产业,让“好山好水”为有机农产品溢价增值。依托秦岭“中央水塔”丰富水力资源,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发展气候绿色工业。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柞水曹坪电站已开工,山阳色河、镇安米粮两座电站即将动工建设。
突出开放创新 打造发展新品牌
全市紧紧围绕“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等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优势,加强与本地群众、外地游客、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互动”,开展气候营销,助推商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形成全市品牌矩阵,实现气候资源变现。
为打造特色品牌矩阵,商洛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柞水、商南等县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塔云山云海、金丝峡红叶景观等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核桃、茶叶、金银花完成气候品质认证。7个中国气候宜居县、7个避暑旅游目的地、45处气候景观观赏地、29个特色气候小镇和13个气候好产品已完成申报。同时,以气候生态品牌为基础,协同推进文旅、森林、康养等品牌创建,不断丰富气候生态品牌种类,释放生态红利、丰富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壮大气候康养产业链,形成气候生态城市品牌矩阵。
此外,为塑造城市亮丽形象,我市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大中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强与韩国首尔、南京、温州、武汉等国内外城市的招商合作,以气候经济引领城市开放风气、扮靓城市对外形象。
商洛城市品牌形象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获得,让商洛的老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实现了将气候资源落地变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
“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这一系列头衔背后,是商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与荣誉。
近年来,商洛市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以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为契机,将独特的气象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激发气候康养新引擎,为把商洛打造成人居环境样板地、生态休闲最佳地、避暑度假首选地和健康养生示范地以及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立足资源禀赋 厚植发展新优势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及商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我市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持续擦亮商山洛水“高颜值”,不断涵养气候生态“好价值”。
通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6项措施,商洛市连续6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69.56%,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最舒适期”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市。年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商洛蓝”成为生态名片。
通过加强气候资源保护,进一步规范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商洛市印发了《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细则》,将气候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立法内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监测评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商洛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立法各项工作。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104套北斗通信区域站、87处天气气候景观观测站、48套旅游景区气象监测站、30个负氧离子站、2个综合生态观测站、2个温室气体站、2个水域和农田生态监测站,新建升级8部雷达,气候生态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交通、旅游、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的气象监测预警设施,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健全体制机制 激发发展新活力
我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破解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难题,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为构建气候监测体系,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和《森林生态气象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气象行业标准。建立秦岭生态监测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形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雷达和地面生态观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加快建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秦岭气候博物馆和商洛气候生态综合观测站网等项目,实现一张图、一张网和移动端、PC端、户外大屏等终端同步展示,构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
全市六县一区均成立气候康养经济工作专班,建立“气象牵头、部门协作”机制,联合文旅、发改等16个市级部门和7个县区编制《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加强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森林康养等专班对接联系,实现监测站网共建、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建成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气候生态关键区、天气气候景观区、气候宜居示范创建小区等五大系统,整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人盯人”防抢撤智慧管控平台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构建起“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
聚焦特色产业 探索发展新路径
为了促进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市将优质气候资源融入各个行业领域,大力发展地产民宿、农业、绿色金融、抽水蓄能等气候康养产业,着力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通过气候赋能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不断擦亮“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底色。
市上将气象要素、气候资源与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养生药膳、特色美食、乡村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气候旅游产业,形成种类丰富、层次齐全的气候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将5A级景区金丝峡、18家4A级景区、27家3A级景区串珠成线,成功创建4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装4条精品气候康养旅游线路、打造5个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全覆盖。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康养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国秦岭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以“六大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气候康养产业,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气候景观,以人体舒适度等气候指数吸引都市人来商洛旅居,发展气候旅居产业。立足商洛独特的立体山地气候特点,编制农业产业发展区划,推进生态茶园、养生菌园、道地药园等基地建设,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益,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农业产业,让“好山好水”为有机农产品溢价增值。依托秦岭“中央水塔”丰富水力资源,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发展气候绿色工业。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柞水曹坪电站已开工,山阳色河、镇安米粮两座电站即将动工建设。
突出开放创新 打造发展新品牌
全市紧紧围绕“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等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优势,加强与本地群众、外地游客、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互动”,开展气候营销,助推商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形成全市品牌矩阵,实现气候资源变现。
为打造特色品牌矩阵,商洛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柞水、商南等县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塔云山云海、金丝峡红叶景观等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核桃、茶叶、金银花完成气候品质认证。7个中国气候宜居县、7个避暑旅游目的地、45处气候景观观赏地、29个特色气候小镇和13个气候好产品已完成申报。同时,以气候生态品牌为基础,协同推进文旅、森林、康养等品牌创建,不断丰富气候生态品牌种类,释放生态红利、丰富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壮大气候康养产业链,形成气候生态城市品牌矩阵。
此外,为塑造城市亮丽形象,我市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大中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强与韩国首尔、南京、温州、武汉等国内外城市的招商合作,以气候经济引领城市开放风气、扮靓城市对外形象。
商洛城市品牌形象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获得,让商洛的老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实现了将气候资源落地变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