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乐心间智相随
——商洛渔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智能应用探讨
文章字数:1542
  刘 瑛
  在当今教育领域,多元智能理论逐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同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活即教育”,提倡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学习中。商洛渔鼓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还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多元智能发展。
  商洛渔鼓是陕西商洛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深深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它以鼓声为主导,配以优美的歌唱和舞蹈,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被视为重要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感。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契合新时代美育的目标,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音乐智能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渔鼓的节奏、音调和演奏技巧,培养对音乐的敏感性与表现力;语言智能则通过讲述渔鼓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而社会智能的提升则体现在学生在合作演奏和群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为不同类型的智能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演奏感受音乐的魅力,还可以参与编排和演出,增强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体验艺术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智能与肢体运动智能,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立体化和多维化。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激发学生参与和创造力的有效策略。以《我是小音乐家》这节课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唱会。歌词描绘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小音乐家,引导学生讨论每位音乐家的乐器及其特点,随后将焦点转向商洛渔鼓。学生分组代表不同城市的音乐家,并使用商洛渔鼓作为他们的表演乐器。每个小组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创作出独特的表演。例如,一组学生选择“住在伦敦,我弹起吉他”,另一组同学歌词改编成“住在商洛,我敲起渔鼓”,他们可以用渔鼓“咚咚咚”的声音,模拟歌曲拟声词的节奏演唱,为表演增添趣味。
  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商洛渔鼓及其文化背景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渔鼓文化探究项目”,让学生分组研究商洛渔鼓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在当地的作用。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例如渔鼓的制作工艺、音乐表演的场合,或是渔鼓在节庆中的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资料收集,甚至可以采访当地的艺术家或长者,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演示、手抄报或表演,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商洛渔鼓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商洛渔鼓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历史、艺术、语言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通过整合音乐、艺术和社会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渔鼓的文化价值。例如在音乐课中,学生可以学习商洛渔鼓的演奏技巧,同时在美术课上,鼓励他们探索乐器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使用环保材料发挥创意制作简易的渔鼓,表现其形态和色彩。如废弃的PVC管、塑料瓶、纸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动手制作的乐趣,还能理解商洛渔鼓的构造与演奏方式。又或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鼓励他们写出与渔鼓有关的诗歌或故事,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在音乐方面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在艺术和语言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
  总之,商洛渔鼓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有效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将商洛渔鼓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同时对推动小学地方音乐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起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商州区第一小学教师)